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孫敬鑫:用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新媒體讓中國故事更加鮮活,讓展示故事的形式更加時尚,讓故事的表達更加多彩。在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傳播渠道、利用新媒體呈現形式、瞄準新媒體海量受眾,成為中國媒體的自覺選擇并從中受益良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工作,多次要求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按照總書記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指引方向,三年來國內主流媒體已經形成了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局面,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持續被挖掘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隊伍中去,也有越來越多的海外聽眾喜歡上了中國。在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傳播渠道、利用新媒體呈現形式、瞄準新媒體海量受眾,成為中國媒體的自覺選擇并從中受益良多。
新媒體拓寬了講好中國故事的渠道。如果說在幾十年前,我們還主要是通過圖書、報紙、期刊、廣播以及面對面的人際交流等方式講中國故事,那么新媒體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拓寬中國故事的傳播渠道提供了無限可能。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2015)》顯示,51%的海外受訪民眾選擇當地的新媒體獲取中國信息,這比2014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成為僅次于當地傳統媒體的重要渠道,另外還有14%的海外受訪者選擇使用中國的新媒體。通過新媒體傳播精彩的中國故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能否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對媒體的發展愈發重要。很多中央媒體在這方面作出了不少探索。2015年5月,中國網推出了全球新聞時事中英文評論節目《中國三分鐘》(CHINAMOSAIC),啟用中外知名意見領袖作為主持或評論員,通過解讀、講故事等方式進行短視頻評論,第一時間傳遞中國聲音、表明中國立場。該節目已經完成100多期,在PC端和移動端同步發布,不僅贏得了國內網民的認可,在海外社交媒體的累計閱讀量也已過億。
新媒體豐富了中國故事的展現形式。新媒體之所以受到受眾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媒體為故事的呈現方式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每個人都借助手里的相機、麥克風甚至錄音筆,成為故事的創作者,也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喜歡的方式去表達。新媒體讓故事變得更加精彩,精彩的故事同樣也在反哺著新媒體。近兩年風生水起的“復興路上工作室”推出了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短片,在國內網絡競相傳播和國際知名媒體紛紛報道的帶動下,這些短片在優兔、臉書、推特等知名海外社交網站上得到大量推薦和轉發。例如,《“跟著大大走”美國篇》在海外社交平臺的總點擊量超過200萬次,而且80%的觀看人數來自美國本土。這樣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引起海外受眾的如此興趣,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匯聚了卡通、快閃、美劇風、漫威風、饒舌神曲等多種風格,而這些風格的不同效果,無疑在新媒體平臺上得到了有效實現和放大??梢哉f,新媒體讓中國故事更加鮮活,讓展示故事的形式更加時尚,讓故事的表達更加多彩。
新媒體聚集起海量中國故事的聽眾。隨著網絡和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從傳統媒體時代進入全媒體時代,非傳統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臺。國際電信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網民數量已經達到31.74億,占世界總人口的45%左右。2016年初,美國新聞學會發布了一項有關媒體公信力的深度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在近20年間,美國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總體呈下降趨勢,只有6%的受訪者非常相信傳統媒體,41%選擇了幾乎完全不相信,87%的受訪者最常在臉譜上獲取新聞資訊,其次是優兔(21%)和推特(18%)。可見,新媒體的使用者,越來越成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首要目標受眾。這樣的一個背景,很可能使故事傳播的“馬太效應”更加顯著:精彩的故事通過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可能會吸引十億級的粉絲和閱讀量,而有的故事由于缺少生命力和傳播渠道,只會停留在數十、數百的量級,并最終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
當然,新媒體也并非萬能和完美無缺,內容為王的定律在新媒體時代依然起作用。如何讓新媒體的技術優勢、渠道優勢與中國故事的內容優勢形成互補、相互催化,這是有待于中國媒體人繼續探索的時代命題。
(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孫敬鑫 新媒體 中國故事 網絡 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