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三川玲:“別離”的智慧

2016年09月14日 10:16 | 作者:三川玲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在繪本《獨生小孩》發布會上,一位讀者問我:“我是獨生小孩,我父母非常非常依戀我,我該怎么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從三個故事說起——

故事一:

“父親有了干兒子”

我有一友在加拿大,生活過得很愜意。有一天,她的父親(居住在國內)跟她說:我腿痛,缺鈣,要吃藥。

加拿大的補鈣保健品世界聞名,朋友立刻購買了很好的補品說要寄回國,父親卻堅決拒絕,說要幾萬塊買國內的一種“神藥”。這前前后后幾年要了好幾十萬,等朋友回國,發現那些“神藥”真的買了,但老人家并沒有吃,而是一長排一長排整整齊齊地碼在家里,很多連包裝都沒有打開,已經過期了。

朋友說,老人不是腿痛想吃藥,而是賣藥的小伙子對老人關懷體貼,殷勤備至,甚至還拜了老人做干爹。兒女做不到的,賣藥的人做到了;兒女給不了的陪伴,賣藥的給到了;兒女不耐煩聽的“想當年”的人生往事,賣藥的認真聽了,一邊聽還一邊贊嘆。

所以,對老人來說,這幾十萬元不是藥費,而是心理按摩費,兒女功能替代費。朋友對此很是無奈,卻也只能苦笑。

故事二:

一位父親從未和孩子別離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的孩子已經結婚生子,卻還非常孝順地跟他生活在一起。

這位父親,工作上非常有能力,掙了很多錢;生活上也沒有不良嗜好,不煙不酒,脾氣又好,連對兒子的同學都是客客氣氣的。

這位父親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當孩子沒有考入重點高中的時候,他花費了一筆不小的錢,把孩子辦了進去;當孩子沒有考上大學的時候,他又動用了關系和錢財,幫孩子進入了一所大學,還在那個城市買了一所房子,全家搬了過去;當孩子大學剛剛畢業,同學們擠在人才市場的時候,他已經為孩子謀得了一個公務員的工作;當孩子的工作不如意的時候,他還會去單位找領導協調;當孩子剛剛工作收入不多的時候,他又為孩子在那個城市買了一所房子,自己也搬了過去。當孩子年齡漸長,他也已經退休了,又為孩子張羅著找對象和結婚,照顧孫子;當孩子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他又忙著去調節和處理……

父親在兒子心目中一直偉大而且無私,兒子在父親面前,恭順而且孝敬,他不但常回家看看,而且還知道父親的所有愛好,所有心思,他能夠變著花樣討父親歡心。

講完這個真實的故事,我想問一句,這樣父慈子孝的家庭,你羨慕嗎?你愿意做里面的父親還是兒子?在你當父母的時候,你是希望孩子是“翅膀硬了飛走了”,還是“翅膀軟軟的永遠依偎著你呢?”

故事三:

一對父母的海島生活

我很羨慕我的朋友年媽家的老人。

一般的老人退休后,要么給兒女發揮余熱照看小孩,要么打麻將跳廣場舞,還有去老年大學練書法學電腦彈鋼琴的——但不管做什么,很少有不眼巴巴盼望著忙碌的子女回家的,很少有不眼含熱淚聽那首《常回家看看》的。

年媽的爸爸媽媽,年逾七十,生活得讓年輕人也羨慕幾分。他們冬天會去三亞附近的小鎮租個房子,從網上買天南地北的各種物品;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夏天的時候他們回東北老家,屋子旁邊就是森林。他們一年到頭都享受著最適宜的溫度,最美麗的風景,最美好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兩位老人家在海島上愜意旅居時,年媽、年爸、年年三個人,則在美國的一個小鎮進行著長達兩個月的度假生活。年年像點菜一樣報了當地各種主題的夏令營,年爸專注釣魚,年媽則專注練瑜伽、閱讀、學習國外的教育——他們一家是我們公認的最會休息,也最會學習,最會工作的人。

我幾乎是流著羨慕的口水,跟女兒說:“我老了,打算過年媽爸爸媽媽那樣的生活。”女兒則回答我:“你不用等老了,你隨時都應該過你想過的生活。我也要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但是,為什么我們當下的生活,都是以虧欠、慚愧、內疚為主題呢?老一輩慚愧自己沒有給孩子最好的名校;年輕一輩要強迫自己努力,才能顯得“感恩”,“我為什么不能像對待我的孩子那樣對待我的父母呢?”———這簡直成了一個永恒的折磨人的問題。

“別離”的智慧人生重要的選修課

我們一般人為什么做不到像對待孩子那樣對待父母?這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就是相聚到別離的關系。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相聚;孩子大了,我們別離。一段別離關系無法用相聚關系的原則來要求。

首先,我們要看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聚少離多的。有時候,我會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家庭。我發現,幾乎很少有物種像我們人類一樣,要用到20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等待孩子獨立生活。即便如此,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依然是聚少離多。

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是和我們的第一次相聚。從那一天開始,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更多的是別離。就算父母和孩子都在家里,也不會每時每刻相聚,這是最小最小的別離;父母每天要去上班,孩子則要去上幼兒園和學校,這是小別離;大人們要出差,孩子也會去上夏令營,這是中等的別離;等到孩子上寄宿學校,或者去外地上大學,那就是一年才相聚幾次的大別離;孩子成家了,出國了,搬出了父母的家,在外面自己安居了,這是人生階段中的特大別離;而最后,則是有關生命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別離,那是永久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別離。我們必須得承認別離是人生最大的主題,如果不承認,我們就得為那些不合生命規律的相聚而努力,那會讓老父母活得可憐巴巴,年輕父母活得很內疚慚愧。

其次,既然知道別離是我們關系的主題,那么我們要讓孩子為別離做準備。我們要把生活從“拼爹模式”,轉換成“拼孩模式”。

我們目前對家庭教育的要求,主要是“拼爹”——年輕人在一起,不是講自己有什么夢想,在做什么樣的工作,而是比較家庭的優劣,比較起跑線、拐彎道,比較父母的能力。而父母呢,為了孩子不在“拼爹”環節失敗,拼命為孩子掙下“拼爹”的資本,房子、車子、票子。父母要為孩子制定發展的方向,要盡可能地為孩子鋪路搭橋,保駕護航。可惜的是,這拼爹模式的核心,不是指向別離,而是指向依賴。

我們必須選擇“拼孩”模式,則就要在和孩子相聚的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獨立,找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過著自己的生活。于父母而言,可以這樣說,“相聚是為了更好的別離”。

孩子為別離做準備,是邁向獨立,邁向有幸福生活能力的過程。凡是利于孩子邁向獨立的事情,我們都該做;凡是讓孩子更加依賴我們的事情,我們要少做。甚至,我們要抱著“父母起不了多大作用”“父母不起攔路虎作用就好了”的心態,讓孩子去探索自我,去獲得內在發展的動機。

第三,既然知道別離是我們關系的主題,那么我們要讓自己為別離做準備。我們自己要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應該把這個責任賴到孩子頭上。

我們恐怕要警惕“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那種看上去高尚奉獻,實際上自私殘酷的愛。為了孩子,愿意舍去舒適的房子去就讀某著名學校,甚至跨城市搬家;為了孩子,愿意犧牲自己的愛好、娛樂,陪孩子讀書;為了孩子,愿意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為了孩子,要使出洪荒之力去移民;為了孩子,把自己變得不是溫暖接納的父親母親,而是理性精明大講原則的“項目經理”。

在上帝眼中,生命都是平等的,一個人不應該為另外一個人犧牲,哪怕那是自己的孩子。你要知道,在你父母眼中,你也是一個孩子啊!

讓自己為別離做準備,還意味著我們要習慣沒有孩子的生活。解決方案不是我們如何鍛煉自己更加堅強,更加忍耐,更加會體諒孩子,而是我們要為自己造一個夢想,為自己實現夢想。

我曾經在澳洲的鄉村公路上遇到非常拉風的哈雷車隊,當那些車手脫下頭盔的時候,我驚異地發現,那年輕矯健的身姿上面,竟然是銀發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我也曾經在格蘭屏的山谷之間,羨慕地旁觀銀發族的爵士舞會,那一夜的狂歡,居然是保護野鳥籌款晚會。

“當你擺脫了金錢和時間的束縛,當你不用為孩子負責,為單位負責,為工作負責的時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擁有的是什么?”當一個人恣意地為自己而活,為夢想而活的時候,他很少會想到自己要被別人牽掛、感恩,也很少會因為別人不來照顧自己,而感到傷懷。

今年夏天,我們一家三口去國外玩了40天。其實,我們內心本應是很內疚的,因為女兒的爺爺和外公都去世了,我們應該多陪陪奶奶和外婆。但有意思的是,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女兒的奶奶約上了她的外婆一起去老家山里玩了兩個月,每天做農活、摘蔬果,爬山散步談天說地———“原來不操心別人,也不被別人操心的生活這么爽!”兩個老太太相約明年還要這樣玩一次。對于兩個愛奉獻的媽媽,我內心洋溢著感動和溫暖,因為她們懂得了愛自己,就是對子女的愛,這就是別離狀態中,獨立的價值。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別離,是離開之后,仍然幸福。就像我們真正地愛一個人,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別離了,你是希望他痛苦地度過余生呢,還是希望他找到新的幸福呢?

其實,我們不僅要為父母孩子之間的別離做準備,還要為夫妻之間的別離做準備,還要為名校、好老師這樣的別離做準備——那就是離開了種種看上去很重要的外部條件,我們依然擁有讓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讓我們撕去相聚、感恩那些溫情脈脈的面紗,讓我們直面別離、獨立審視生命真相。讓我們為終將到來的小別離和大別離做準備,讓我們各自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以為這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

(作者系兒童教育作家、童書出版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三川玲 別離 拼爹 獨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