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悅讀 悅讀

揭清代"小學老師":康熙時期年收入最高不足2兩

2016年09月07日 15:30 | 作者:孔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三字經》里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非常明白,生了孩子不送去學習,那是當爹的不對;教育不嚴格,孩子不成器,則要怪當老師的偷懶。把老師跟老爹相提并論,真是給足了老師面子。但清代老師的朋友圈中,還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家有半斗糧,不當孩子王。”孩子王,就是小學老師。這話聽著有點露骨,即一個人但凡能吃上飯,就別去當教書先生。這就讓人納悶兒了,清代小學老師的日常是啥樣呢?

工資福利有點尷尬

中國古代的老師,根據學生受教育的不同程度而有相應的稱呼。比如,啟蒙老師叫做蒙師,傳授經學的老師稱為經師,科舉制確立以后還有舉業師。但不得不說,作為小孩最初受教育的領路人,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清代,蒙師通常便是指塾師。按照當時的學塾制度,小孩到了一定年齡(4到7歲),便要送去接受教育。條件較好的家庭,請教書先生到家中來教育本族子弟,此為家塾;條件一般者,把孩子送到有錢人出資開辦的學校中,此為義塾;還有一種是教書先生籌資辦校,學生自費前往學習,便是私塾。這些學塾的教書先生,統稱塾師,可以理解為今天的小學老師。

盡管各方都很肯定塾師的重要作用,但他們的工資福利實在有點尷尬。有人曾歸納,清代塾師的經濟來源主要有束修、膳食和節敬三項。束修,便是工資,又是三者之中的最主要一項。即便如此,塾師的工資卻并不怎么高。康熙時期,徽州府婺源縣慶源村的塾師詹元祥,就在日記中記載過自己的年收入:1700年為1兩6錢,1701年為4錢5分,1702年為2錢,1703年為1兩7錢,1704年為8錢,1705年為1兩9錢7分。最高的時候還不到2兩,何況個別年份還有跌落。真不知詹老師能不能養家糊口。有些發達地區塾師的待遇要好一些。比如,光緒初年蘇州彭氏家塾發給老師的工資是每月六千文銅錢,約合4到6兩白銀,不知道比詹老師高到哪里去了。

義塾老師可以“吃轉飯”

除了工資,膳食也是塾師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有的家庭在聘請塾師時,會特別說明可以管吃管住,或者提供一日兩餐不管住。總之,只要能夠管飯,就會顯得誠心實意,條件優厚。還有的家庭,雖然不提供膳食,但可以折算成銀兩,變成工資的一部分發放。

而在義塾中任教的老師,就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了。凡是上義塾的孩子,家庭本來就不怎么富裕,任憑哪一家恐怕也沒有能力再額外擔負起老師的吃飯問題。但不得不說,清代塾師的社會地位畢竟還是在那兒擺著,怎么也不會淪落到挨餓的地步。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義塾的老師可以輪流到學校附近的學生家吃飯,時人稱為“吃轉飯”,有點吃百家飯的感覺。而且,伙食質量普遍不差。據記載,農民平常不易吃肉,但給老師做飯送飯時,每頓必有肉有魚有菜。菜是自己種的,魚到河里捉,肉則到街上買。

編輯:秦云

01 02 03

關鍵詞:清代"小學老師" 康熙時期 塾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