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孫書賢:將“生態+”貫穿海洋工作各方面
“我們在‘因海而興、因海而強’的同時,也要時刻銘記‘與海為善,與海為伴’。”在近日召開的第八屆中國生態文化高峰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表示,未來國家海洋局將繼續用“生態+”的思維貫穿海洋工作的各個方面,切實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化發展。
孫書賢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海洋。數據顯示:中國的沿海地區以全球陸域面積的1%,承載了全球人口總量的8%,創造了全球經濟總量的9%,產生了國際貿易總量的7%。
在這種背景下,孫書賢認為,在新的時期弘揚海洋生態文化對推動海洋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孫書賢說,海洋生態文明是國家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先進的海洋生態文化可以武裝人們的思想,讓人們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從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引導;可以通過柔性的約束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控制人們過度開發和污染的行為;可以改善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大大降低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本,最終實現人海和諧相處。
孫書賢介紹,近年來,國家海洋局正是以注重海洋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保護相協調,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為目標,將“生態+”的思維貫穿于海洋工作的各個方面。
盤點這些工作,國家海洋局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提高了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生態門檻;另一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選劃了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的各級各類海洋保護區240余處;批準建立了24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并實施海灣、河口、岸線等重大生態整治修復項目230余個。
在這過程中,通過在沿海及內地建設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舉辦海洋夏令營等活動,鼓勵與引導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走向海洋、親近海洋、愛護海洋。特別是2015年,國家海洋局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共同開展《中國海洋生態文化》專著撰寫工作,積極創作海洋生態文化精品。
孫書賢表示,未來國家海洋局依舊要把海洋生態指標作為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導向,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生態門檻,促進“生態+海洋經濟”發展;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開辟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新途徑,構建“生態+海洋管理”模式;不斷發揮海洋高新技術在生態用海中的支撐作用,力爭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生態+海洋科技”進步。
(作者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孫書賢 海洋工作 生態 海洋生態文明 海洋生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