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劉欣:堅守“職業教育”本色
成立于1979年的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以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為主要任務的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在當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國工匠”,是該校校長劉欣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劉欣
記者:作為“中國職教師資搖籃”的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現代職業教育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劉欣: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自成立以來,一直將“動手動腦,全面發展”作為辦學理念。我們所培養的職教師資也憑借“創新精神足、知識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的特點贏得社會的高度評價。從2010年起,先后為新疆、西藏、廣西等地免費培養中職師范生1300余人,促進了生源地職業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研究中心落戶我校,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定規則、提供教練和裁判;建立了一批研究院所,針對實際需要陸續開展了職業教師教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等重大問題的研究。
此外,作為教育部首批設立的教育援外基地,我校近年來派遣援外教師200余人次到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家職業院校任教,培養、培訓學生1萬余人,為埃塞俄比亞創建了第一所第五等級(最高等級)的職業技術學院,并設立兩所孔子學院、4個孔子課堂和3個漢語教學點。
記者: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如何揚長避短,發揮特色?
劉欣:堅持“特色立校、質量強校、人才興校”,這是我校在過去取得成績的根本原因,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正是因為堅守這種“職業教育”的本色,我們在全國首創了“雙證書制”,師生既能上“機臺”,又能上講臺,形成了職教師資“一體化培養”的辦學特色,且兩度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近兩年我們因材施教,成立了“卓越職教師資班”和“卓越工程師班”,為不同興趣的學生搭建了大顯身手的舞臺。我校創新培養模式和方案,仿真企業環境,建設高水平實訓基地,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
“差異化”的育人模式使得我校畢業生持續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認可。為了促進學生就業,我們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教學改革適應就業、培養能力提升就業、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廣開渠道靈活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就業等多項舉措。近10年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天津市高校中名列前茅,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殊榮。
記者:很多職業院校在師資上面臨諸多問題。您如何看待專任教師量缺不穩、結構失調等問題?
劉欣:為了補齊師資上的短板,我們目前主要采取了三大舉措。一是免費培養中職師范生。2010年,教育部以我校為試點,首次探索推行免費中職師范生政策。近年來,我們先后與廣西、新疆、海南、貴州、西藏等省區簽訂培養協議,為這些地區培養免費職教師范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回到生源地,成為一名職校教師,為當地的職業教育補充了新生力量,有效緩解了我國邊遠地區職業教師短缺問題。二是發揮“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優勢,積極承接教育部、人社部的培訓任務。我校重點統籌好全國中職骨干教師培訓工作,10年來為全國中高等職業學校、企業培訓骨干教師和各類技能人才23000余人,補齊了職業教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知識結構老化等“短板”。三是與貴州省聯合推出“學生頂崗置換”實習項目,學校選拔不同專業的優秀學生到貴州職校“真刀真槍”頂崗實習,這樣培養出來的職校師資到了新的崗位后,就能很快勝任本職工作。同時“置換”出來的現崗教師來我校培訓“充電”。
記者:“十三五”是我國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學校如何把握機遇乘勢而上?
劉欣:必須深入研究、分析、適應新形勢,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出發,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職教師資及高級應用人才;提高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水平,發揮國家智庫的積極作用,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加強創新創業及就業工作,繼續保持較高的畢業生就業率和社會認可度;加大開放辦學進程,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在職業院校師資培訓、校企合作、教育援外“中非高校20+20”等方面繼續做大做強,提升國內外教育社會服務水平。與此同時,我校還將繼續加強對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支援,為這些地區定向培養高水平的職教師資,同時以天津市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服務工作室落戶我校為契機,做好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2012年,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此基礎上,目前我校正在爭取人社部與天津市共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長期以來,人社部一直對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支持幫助,共建之后將能夠進一步整合資源,為我們更好地服務職業教育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記者 陳建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欣 中國職教師資搖籃 職業教育 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