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泉林模式:改變秸稈命運
■綜合利用1噸秸稈可減碳11噸
如果時光倒流20年,李洪法大概不會有底氣說“出得起價”。當時,泉林集團的草漿規模不足萬噸,是國家要淘汰的小造紙廠之一。
泉林集團的前身是建于1976年的高唐縣造紙廠。上世紀90年代,山東有一千多家造紙廠,全省工業污染約有八成來自造紙業,大量制漿的黑液直接流入河道,附近的村子都彌漫著惡臭。
這段沒有任何環保處理的“倒黑液”歷史,是泉林主管環保的副總賈明昊最難忘的記憶。他說,泉林曾因環保不達標差點關門,“我們是被逼出來的”。
7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泉林造紙的總排口,一片數千畝的人工濕地躍入眼簾,蘆葦遍地,水波蕩漾,不時有野鴨子和各種水鳥悠閑地游過,岸邊草叢里還竄出一只黃鼬,瞪著小眼睛遠遠朝我們張望。據說常有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來到濕地拍這些小家伙,一蹲就是大半天。
很難想象,這里的水都來自造紙的黑液。
草漿造紙的黑液治理在全世界都是難題。12年前,山東在全國率先實施逐步加嚴的環保排放標準,曾有人認為全省造紙業將從此垮掉,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浴火重生”。現在,山東造紙企業數量少了,排放也少了,而產能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來泉林參觀考察的人,李洪法都會帶他們看看總排口附近水面成群的錦鯉,養錦鯉對水質有一定要求,這是泉林污水處理技術最直觀的證明。“經過處理后,基本能達到三類水質標準,我們的外排COD、BOD、SS、AOX等核心指標都遙遙領先于國家標準,也優于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木漿環保標準,”一談起企業自主研發的技術,李洪法就滔滔不絕,“我們一個企業的授權專利有185項,簡直比整個造紙行業還多”。
在轟鳴的車間,記者見到了李洪法引以為傲的清潔制漿技術:兩個巨大的藍色蒸鍋冒著白色的蒸汽,草料從蒸鍋上端輸送進去后,“各走各路”,纖維素用來造草漿,最后加工成不含熒光增白劑的本色紙和餐具,草屑和麥糠則用來提取黃腐酸做肥料。按李洪法的話說,一草兩業,是把秸稈“吃干榨盡”了。現在,泉林有了自己的農業采摘觀光園,形成一二三產聯動,造紙廠已經開到美國弗吉尼亞州去了。
采訪中,李洪法給記者分析了泉林模式的優勢:秸稈發電和制沼氣都會產生大量廢渣,直接還田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還高20多倍,而泉林模式將秸稈制成紙和肥料,既避免焚燒,又實現充分利用,還替代森林砍伐,污染物產生量最小。按李洪法的估算,以泉林模式每利用1噸秸稈,可減碳約11噸左右。
2015年,中國工程院就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相關課題做過一次調研,調研的企業包括泉林。后來,他們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了一份有8位院士和多位高工署名的建議,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多年‘草類制漿等于污染’的社會輿論壓力下,各地爭先發展依靠進口木(片)漿及廢紙漿(消耗大量外匯,并依賴國外市場)造紙,使得秸稈制漿造紙日益減少。”中國工程院的建議認為,我國農業秸稈清潔制漿造紙技術已具備大幅推廣的條件,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有關部門可聯合組織農業、環保、造紙等行業專家總結“泉林模式”,完善、優化泉林模式,推廣泉林模式。
這一年,國務院研究室也到泉林進行調研,形成一份送閱件,其中提到,泉林把造紙過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提煉生產生化黃腐酸用作有機肥料,大大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效率,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泉林模式值得重視和推廣。
不過,在很多人觀念里,造紙業依然是一個污染行業。
采訪中,聊城市環保局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泉林過去是污染大戶,今天是清潔生產典范,這充分證明沒有重污染的行業,只有重污染治理的技術。但他表示,盡管泉林的水資源回收利用率已達到50%,和其他行業相比,造紙業仍是耗水大戶和耗熱大戶,他希望泉林進一步加大中水回用的研發,減少污水排放。
近些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國務院各部委到各地政府都密集出臺了扶持政策,來李洪法企業考察的各類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也絡繹不絕,企業得到了多個國家級“示范”、“試點”頭銜。在采訪中,聊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建議說,秸稈綜合利用政策最好能夠持續、長久,不要“灑芝麻鹽”。
編輯:薛鑫
關鍵詞:秸稈 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 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