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聚合專題聚合
泉林模式:改變秸稈命運
7月7日,全國政協召開第5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為“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建言。參會的大都是全國政協委員和領域內學者,但既不是委員、也不是學者的秸稈造紙企業董事長李洪法卻成為會場的焦點。
“一說造紙,在中國、在世界上都說是污染企業,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秸稈綜合利用企業,排出的污染物都比我們企業多。”李洪法的發言一開始就引起了俞正聲主席的注意。
“你一年收多少秸稈?”
“收集儲運怎么辦?”
“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
在李洪法短短幾分鐘的發言中,俞主席不時發問,與其互動多達10多次。會上,李洪法曬出了自己的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模式,并告訴大家:“美國要出高價買我們的秸稈造紙技術,我沒賣。”
他的話在一些與會者心里種下了一個疑問:他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7月中旬,記者帶著同樣的疑問,來到李洪法的泉林集團所在的山東聊城市實地采訪,期待找到真實的答案。
■收儲應該不是問題
在華北平原的中部,距離北京約400多公里之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它就是山東的小麥主產區———聊城。
進入7月,這里的麥收已結束,田里新播的玉米苗也有半米高了,但聊城市高唐縣琉寺鎮后關村的村民王長印懸著的心卻一直沒能放下來。麥收時,王長印收集的1000多噸小麥秸稈還堆在自家地里沒運走,他和家人得日夜守著這三個巨大的草垛,“不守不行啊,又怕下雨淋濕,又怕夜里失火。”7月15日,王長印站在自家地里對前來采訪的本報記者說。
幾年前,王長印跟泉林集團簽訂了秸稈收儲合同,收購價是每噸650元,但嚴重變質的部分得剔除。王長印通過土地流轉收集了900多畝地來種小麥和玉米,每到夏收和秋收,他還開著自己的農用機械在附近村落收秸稈,前前后后一年能收3000多噸,一共給他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王長印賺得可比我多多了。”采訪中,泉林主管收儲的副總經理宋占勇笑著告訴記者。
和王長印一樣,與泉林簽了收購合同的茌平縣杜郎口鎮北街村民杜書民最近也有些緊張,他也是千噸級的秸稈收儲點的負責人。“最近雨水多,麥收時間太短了”,在接受采訪時,杜書民指著地里的兩個秸稈垛對記者說,他和媳婦的秸稈垛也還是管不過來。
編輯:薛鑫
關鍵詞:秸稈 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 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