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綻放少數民族文藝之花
全國政協民宗委“少數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赴滇考察綜述
生生不息傳承民族藝術
“哎——”長達一分鐘的海菜腔高音嘹亮婉轉,聽得人嘖嘖稱贊。
“剛才懷秀唱了彝族海菜腔,我給大家唱一段我們普米族的民歌《怒江大小調》。”說這話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云南怒江土生土長的歌手茸芭莘那,而她提到的懷秀,便是2006年青歌賽原生態唱法金獎獲得者李懷秀,如今是云南省政協委員。
在2006年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來自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歌手李懷秀、李懷福姐弟以彝族獨特的海菜腔獲得原生態唱法金獎,來自怒江普米族的茸芭莘那獲得民族唱法銅獎,刮起一陣“云南旋風”,讓觀眾們領略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10年后,這幾位優秀的歌手再次相聚在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少數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考察組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考察中。
“民族文藝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根,要找到好的載體把它傳播出來。我雖然沒有去過怒江,但我聽到茸芭莘那的歌聲,那歌聲好像把我帶到了怒江大峽谷,能感受那里的山和水。”全國政協委員王興東說出了委員們的共同感受:像普米族民歌、海菜腔這樣少數民族特有的音樂形式還有很多,它們都是千百年來在本民族里傳承,生生不息,是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表達,但在現代社會都遭遇著發展的困境,必須重視保護和傳承好這些珍貴的遺產。
“我和弟弟唱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山歌,改變了命運。現在農村變化很大,年輕人不唱自己民族的歌曲,不說自己民族的語言,我有責任把從老藝人身上學到的東西傳下去。”李懷秀所面臨的,是民族文藝后繼乏人的普遍現狀。當年,她之所以能夠在舞臺上出類拔萃,是因為曾在作曲家田豐創辦的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學習長達9年。“我一開始只是喜歡唱歌跳舞,但在那個環境里慢慢改變,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從心底里熱愛和關心,我和弟弟要繼續做老師沒有做完的事。”如今,李懷秀創辦了少數民族文藝傳習所,培養更多人才。(記者 謝穎)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民宗委 全國政協委員 少數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