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確實該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了
相關銀行破產法規建設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且有《企業破產法》為藍本,不久的將來一部完善的《金融業破產法》將擺上案頭。
2016年陸家嘴論壇于6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舉行,在會上,央行張濤副行長強調對于經營出現風險、經營出現失敗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有序的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
張濤強調金融業有序破產,至少透露四方面信息:一是金融機構有序破產即將付諸實施,金融業再也無法躺在政府“保險箱”里永無破產之虞;二是金融機構有序破產是金融業生態循環的現實需要,再也無需遮遮掩掩或三緘其口;三是金融機構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要把防范風險、避免破產放在經營管理首位;四是金融業破產是種正常經濟現象,社會各界及民眾應以理性態度面對。
應看到,早在2007年我國頒布新《企業破產法》時,就將金融機構納入其統一適用范圍;成立于1956年的河北肅寧縣尚村信用社于2012年3月正式進入破產程序,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但由于我國金融業長期由政府信用“兜底”現實,破產客觀環境不成熟及相應制度建設滯后,金融業破產一直懸而未決;加上《企業破產法》有關規定過于原則化,缺乏可操作性,這遠遠滿足不了金融業破產實踐的需要。因而,在我國允許金融業破產是客觀經濟運行的需要,也是構建金融業運行生態之需。
如果金融業有序破產一拖再拖,會帶來很多不良后果:首先,金融業再不實施有序破產,從金融機構上看,無法確保“優生優育”,會使整體金融業陷入“大而不倒、僵而不死”的惡性膨脹怪圈。目前我國金融業準入門檻大大降低,只有通過有序破產,才能將有限的金融牌照再讓位給涌入的新型金融業態,如互聯網金融等。
其次,把金融業再放在經營“保險箱”里,從發展趨勢上看,會誘發金融道德風險,也會使民眾產生金融業有政府充當最后保證人的錯覺,盲目參與各類金融活動。這也無法倒逼金融業經營轉型,金融業會永遠躺在安樂窩而樂不思蜀。
再次,金融業有序破產再無限拖延,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重點任務都將帶來不利影響。因為不破產的銀行總會在經營上以利潤取代風險,以追逐政府主導產業項目和國有企業為最大目標,無法改變我國金融資源“惰性流向”,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局面無法改觀,“雙創”經濟戰略會陷入十分艱難境地。
目前,金融業有序破產客觀經濟環境業已生成,相關配套機制也已基本具備。從經濟上看,中央確定的供給側改革及去產能目標,會加速我國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和淘汰僵尸企業力度,這為金融業尤其銀行調整信貸經營方向、重新確定金融資金分配格局創造了倒逼原動力。
基于此,打破幾十年來我國經濟史上的“經濟不死、銀行不倒”的固有金融慣性,讓金融機構有序破產成為“順產兒”,也是大勢所趨。從金融制度上看,我國已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也即將全面放開;且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公布的《存款保險條例》)已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可使99.7%存款人全額賠付;同時,相關銀行破產法規建設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且有《企業破產法》為藍本,不久的將來一部完善的《金融業破產法》將擺上案頭。這不僅為金融業破產起到實質推動作用,也會大大減少金融業破產帶來的社會震蕩。
由此,為更好地促進我國金融業有序破產局面到來,下一步必須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設計,包括存款保險制度、征信體系建設、金融機構市場處置與退出機制等,為金融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充分競爭提供一個完整的制度環境,迎來我國金融業發展生態化的大好時機。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金融機構 有序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