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審計署:財政專項資金部分領域騙取比例達37%
5月17日, 審計署發布2016年第一季度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蹤審計結果,發現有94.28億元專項資金未及時安排使用發揮效益。
當前,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很多領域需要大量資金,盤活“沉睡資金”顯然更為迫切。為何中央一再部署要求,仍有大量資金“趴在賬上”?哪些因素影響財政資金統籌盤活?如何推動專項資金的清理、整合、規范,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日前,審計署專門召開專題座談會,研討進一步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促進專項資金統籌整合。
財政資金分配“碎片化”:
農林水類專項由114個處室管
部分領域騙取比例達到37%
審計署副審計長袁野在座談會上談道,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財政資金在分配上還存在著“散”“小”的問題,使用上還存在比較“亂”的問題。
從這幾年審計結果公告看,目前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碎片化”問題突出,而且特別體現在與民生關系度比較大的項目上。他介紹說,2014年審計機關曾對專項資金的分配渠道進行深入解剖發現,農林水事務類中的66個專項,在分配時中央層級就有9個部門在管, 具體又分散到各部門下屬的50個司局、再分散到114個處。“分配渠道非常散。這塊資金由114個處分配管理,到底有多少個政策方向?”袁野說。
碎片化、部門化、司處化現象在轉移支付分配中也比較突出。袁野介紹說,比如2014年財政部上報轉移支付項目是133個,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安排的明細專項是362個。審計抽查了其中343個明細專項,資金分配涉及到43個部門、123個司局、209個處室。資金使用中效率不高。
一些專項不僅使用效率不高,有的在使用中還存在著不安全的問題。比如2013年審計發現,有的專項由于分配的部門多,基層逐級審核上報、信息溝通不夠、審核監管不到位等,弄虛作假問題比較突出。審計重點抽查了林業貸款貼息、成品油價格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中央基建投資、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專項,發現騙取比例達到抽查金額的37%。2014年,審計部門繼續對專項進行審計,重點抽查了關閉小企業中央財政補助專項資金、涉農資金等,發現資金被騙取套取的情況還是不能忽視。
編輯:楊嵐
關鍵詞:資金 專項 財政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