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海淘新政松綁,給了新經濟更多空間
對于新經濟,監管試錯或難避免,但試錯之后,監管給市場留出暫緩、調整的空間很有必要。
5月20日,多家跨境電商企業向媒體確認,已接到通知,暫停實施海淘新政關于一線進區時要提供通關單的硬性要求,但維持新政中關于取消免稅的稅改和正面清單的相關規定。這撥松綁措施的有效期是到2017年5月10日。這呼應了此前國辦、財政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在調研中的表態——跨境電商進口新政將設一年緩沖期。
事實上,這是新政實施一個月內的第三次調整。在此前的兩次調整中,監管部門先是對首次進口商品的政策進行了微調,繼而推出第二批正面清單以擴大其覆蓋范圍,但這仍難消跨境電商從業者的忐忑。但這次新政對通關單要求暫緩一年執行,真的是個大調整,對跨境電商行業來說絕對是個利好消息。
取消通關單硬性要求,這對于從海外批發商處拿貨,卻難以獲得海關檢驗檢疫證件的中小型跨境電商來說,無疑是最關鍵的松綁。有媒體就報道,稅改以來,多位從業者都表明稅率調整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正面清單備注說明及通關單。而今,這樣及時的政策調整而不是熔斷式政策變動,顯然使得監管收緊給企業帶來的瞬時沖擊降到最低。
對新經濟體發展中的監管角色來說,其確實面臨著兩難困境:加強合規監管則很有可能被迫陷入“扼殺新經濟發展空間”之嫌,放任不管卻又容易使得行業進入野蠻生長狀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P2P監管,就是最好的例證。
跨境電商同樣如此。在跨境電商作為新經濟的代表行業之時,伴隨而來的是消費者與日俱增的假貨投訴。作為新生事物的新經濟,野火燒不盡,快刀斬不了亂麻,反而容易造成誤傷。這也需要監管者更多地聽取企業的聲音,進一步調研視察的狀況,把握平衡,更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對出現的問題出重拳,同時,也給企業留有回旋的余地。
面對新的商業模式,其實無論是市場主體還是政府監管,其實都處于探索過程之中。得看到,此前跨境電商之所以爆炸式發展,與這一塊監管滯后留有大量的政策紅利有直接關系。當市場空白點逐漸成長為成熟的行業,合規合法發展必然要提上日程,監管要跟上,這是不可避免的經濟規律。而必要的監管試錯或難以避免,但試錯之后,監管給市場留出暫緩、調整的空間十分必要,這也是給新經濟市場與監管之間更充分磨合的內在訴求。
盡管在跨境電商的稅率方面,目前依然沒有恢復調整,但監管方面取消通關單,可謂給跨境電商予以轉型的機會。在整體經濟不斷下滑之際,跨境電商是仍然保持蓬勃增長態勢的新興行業。在減稅降負成為今年經濟調控的關鍵詞之時,海淘監管還是需要審時度勢,對電商企業保稅區的囤貨數量、品類結構等加以摸底,繼續在保持關注行業動態的情況下隨時進行調整,給企業留有余地,也給新經濟以更多機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已經指出,新經濟是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根據跨境電商等新經濟發展的特點,探索監管的新模式,是經濟轉型期間對監管部門的重要考驗。就此看,海淘監管既要避免竭澤而漁,也不能縱容亂象,而要在合適的時機把握好收放度量,這也給行政管理這只“有形的手”提出了更高要求。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海淘新政 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