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為傳統留扇時間的門
【人物】民間音樂傳承人申嘉彤
【事件】山西姑娘申嘉彤從小學音樂,愛好民間音樂和傳統樂器。上大學專門學習中國傳統音樂后,她更四處尋訪山西的民間音樂傳承人,拜師討教,想為流傳幾百年的山西民間音樂留存更多資料,讓傳統民間音樂綻放時代光華。“非遺”項目興縣香坊戲傳承人白愛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動,決定將香坊戲的劇本、曲譜等珍貴資料傳給她。申嘉彤也由此成為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之一。申嘉彤還希望以香坊戲為題,寫一篇探究山西民間音樂發展和傳承的論文。
【點評】
什么是時髦?如何追求時髦?追求什么樣的時髦?申嘉彤說,“我要做個不一樣的‘90后’”。因為從小就熱愛音樂,始終秉持傳承民間音樂的情懷,學習并傳承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成了她的“時髦”,讓人由衷感佩與贊嘆。
文化傳承要“說”,更要“做”。無論是“傳”還是“承”,都是動詞而不是名詞。“非遺”保護,相較于理念上的重視,身體力行的實踐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樣,在別人忙著過節時,她能帶著筆和本,想方設法地采訪民間藝人,這種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傳承的最好姿態。只有在理念的基礎上,往實踐的方向更進一步,時間才會給我們留一扇門。
傳承,正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要“傳”得下來,就得為那些即將消散的藝術爭取時間。為何在文化保護中,我們會用到“搶救”一詞?因為我們并不知道這些看起來或許有些過時的文化藝術,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會不會再次被激活,產生影響民族、影響人類的新價值。只有盡力保存,向未來爭取時間,才有新的可能。即使不能活態留存,能多留存相關的文字與音像資料,也就多一分可能。畢竟,我們對于“失傳”的喟嘆已經太多了。
要“承”得起來,就得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藝術注入時間元素。科班出身的申嘉彤說,她在學校做了嘗試,把民間音樂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樂,同學們的反響很不錯。這種嘗試庶幾近之。傳承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脈絡。在時間上,與未來最接近的總歸是當代。“承”的過程,不必也不能回避當代、回避新、回避變。
我們期待,在文化傳承與時間的較量中,有更多像申嘉彤這樣的青年加入。惟其如此,時間才能為我們開拓更寬闊的路。
【網言網語】
好樣的,年輕人要向你學習,傳承一些值得傳承的東西。
——@平杰
守是守不住的,要發揚光大就得有人學,有人樂教善授。
——@武工隊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傳承 時間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