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賀鳳娟:讓農村大學生幫父母“觸網”
借助農村大學生掌握的互聯網知識和對家鄉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情感,快速建立電商網點的末梢系統,是電商下鄉成功的切入點,也是互聯網+農業的關鍵
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引人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互聯網+”這個熱詞,再次被推到了大眾眼前。
而從當前“互聯網+”的發展來看,農村的“互聯網+”正是網絡發展的一個增量。因此,相關部委也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幾大電商運營商也看中了農村沉睡的消費能力,紛紛踴躍進入。但是一段時間過后,又慢慢沉寂下來,癥結似乎出在“最后一公里”,是農村居住分散增加了物流成本。這是背后的真正原因嗎?為了深入了解問題所在,我曾直接在遼南山區一個偏僻的村莊安家,親身經歷“農三代變身網一代”的過程。
這個村莊有光纖寬帶入戶,但是物流要到7—8公里外的鎮上,所以很少看到村民手機上網,也幾乎沒人網購,情況從“農三代”回鄉之后開始改變。村主任在外面上大學的孩子回來了,由于是改革開放后走出農村的第三代農民,所以就稱之為“農三代”。
農三代先是教父母購物,村主任第一次在網上給老母親買了個血壓計和按摩枕,向全村人展示出淘寶的魅力,后來一個帶一個,村里人逐漸學會了網購,村主任家里有個電三輪,各家買的東西,一趟三輪車就從鎮上全給拉回來了,村里因為有了農三代,一下子變成了“淘寶村”。但是,剛學會網購的熱情過去后,村民又安靜下來,畢竟沒那么多東西要買。
后來,農三代有一次順手把正在吃的西瓜拍了張照片放在微信上,又拍了房前屋后的山山水水,立馬微信上就有人來打聽,農三代順手就報了個價,結果真的就有人買。說話間100多斤西瓜就賣了,賬戶里多了500多元。村民這才發現原來手機上還能賣東西,興趣一下子被高度調動起來,踴躍地把自家農產品貼到網上,淘寶村變成微店村了。農三代回到學校后,在同學間還發起了“我為鄉下爸媽開微店”的活動,孩子們在大學開微店,物流和生產父母在家負責,更多的農三代成為了“網一代”。
從這個故事里面,我們能夠透視農村“互聯網+”的深層密碼。首先,農民不是不需要互聯網,也不是學不會互聯網,而是缺乏一個可靠又耐心的引導者,在這個過程中,出身農村又在城市求學的農三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其次,農民邂逅電商之后,最激活其興趣的是網上可以賣農產品,因此,電商下鄉的主要作用不僅是拉動農民內需,更是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不僅在需求側,更在供給側。
最后,并不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而應該順應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村“互聯網+”發展。比如是否可以開發出專用的價格更低的“農民微店手機”?能否用大數據技術對大宗農產品生產做到計劃調度,以徹底解決“谷賤傷農”問題?
這其中,引導廣大農三代變身網一代,借助農村大學生掌握的互聯網知識和對家鄉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情感,快速建立電商網點的末梢系統,是電商下鄉成功的切入點,也是互聯網+農業的關鍵。
(作者為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委副秘書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賀鳳娟 農村大學生 互聯網 電商 電商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