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黃山是否更名徽州,不妨聽聽當地民眾怎么說
具體到黃山市是不是改稱徽州市,也不妨多聽聽當地民眾的意見。盡管“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但不必在名頭上過于用心思、耗力氣,如果物阜民豐、百姓安康,新名字同樣能夠叫得響。
安徽黃山市要不要更名為徽州,最近引起熱烈討論。先是《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文章稱,慎重更換地名,就在于對地名有情感。像“徽州”(今黃山市)這樣重要的歷史地名,不妨考慮恢復。隨后,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起網絡投票:“黃山市恢復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嗎?”截至當天投票結束,14973人參與,其中71.4%的網友選擇“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以示支持。
沒有“徽”,哪來“安徽”?將徽州更名為黃山,至今仍令不少人遺憾。
不知從何時起,地名更改成為一種潮流,仿佛不取個新名就不時尚,不改改名字就找不到存在感,就無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隨意更改地名實屬短見。原因很簡單,地名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不僅寄寓了世人的美好記憶,還保留著歷史現場,粗暴易名無異于斬斷文化命脈。而且,人們越來越覺得,一些古代地名雋永、有文化氣息。
關于改名,我的觀點是,既不能隨意亂改,也不可奉行頑固的文化“保守主義”立場,認為所有名字都不能改。從歷史上看,一些地方也是幾易其名,而且有些地名改得還不錯。比如,廣陵改為揚州,“一曲廣陵絕天下”固然蘊藉內涵,“煙花三月下揚州”也別有韻味。至于九原改為包頭,貌似土氣,但要知道,包頭是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將九原改為包頭,恰恰體現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此外,有的改名也確使當地聲名大噪,比如四川灌縣改名都江堰市、福建崇安縣改名武夷山市。
而有些地名更改則不倫不類,甚至有搞封建迷信之嫌。比如某地將西山鎮改為金庭鎮,因為日落西山不吉利。此類改名,就純屬亂折騰。
按照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行政區劃名稱的命名、更名,不能隨意,而必須經過審批等合法程序。而且,無論是站在文化傳承的角度,還是節省開支的考量,地名都是能不改就別改,如果實在要改,除了履行必要的程序,還要多聽聽民意,否則勞民傷財不說,民眾也不滿意。
此外,還要探討一個問題,一些地方更名后,當地民眾已經習慣了新名字,新名字也逐漸在國內外叫響,盡管不如原來的地名顯得有文化,但仍須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改回去。否則,折騰來折騰去,吃虧的還是當地民眾,因為他們是改名成本的直接承擔者。
具體到黃山市是不是改稱徽州市,也不妨多聽聽當地民眾的意見。調查顯示,不少人認為“改不改并不重要,關鍵是把傳統文化傳承好”,還有人認為“新地名也用習慣了,再改回去勞民傷財,沒必要”,這也是民意的一種呈現,不可不聽。簡言之,不能亂改名,也不能瞎折騰。盡管“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但不必在名頭上過于用心思、耗力氣,如果物阜民豐、百姓安康,新名字同樣能夠叫得響。
□王石川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黃山 徽州 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