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別讓“花邊”給普通公務員形象蒙塵
“月入7000,幾個月才去單位一次,其他時間自由支配。”近日,網曝一張微信聊天記錄截圖,該截圖是一名女網友,與自稱黃陵縣安監局職工梁海寧的聊天記錄。隨后,記者聯系到了梁海寧,梁海寧電話中說,他的工資每月4000左右,每天都會按時上班,記者所述是不可能的。此外,梁海寧稱,不清楚是否在微信中發送過上述信息。(4月14日《華商報》)
每月領著7000元的高薪,且幾月才去單位一次,即便偶爾到單位去“晃一下”,也是“喝喝茶逛一下就可了”,這樣優厚的待遇并非人人都能享有。畢竟,這種事實上的“吃空餉”,也非體制外的人所能企及。一邊是網友的“有截圖為證”,一邊又是當事人和所在單位的“矢口否認”,有圖未必有真相,否認也未必就是事實,那么聊天記錄所映射的,究竟是何種真相,自然不能任由雙方自話自說,而使之成為圍觀的花邊。
從常態的情況看,每月7000元的工資確實有些不靠譜,一個內陸省份科級單位的普通職工,很難拿到深圳同級職工的工資標準,因而每月4000元左右的標準相對靠譜。至于“幾月才去一次”是不是屬實,則需要實地調查之后,才能得出結論。如果單憑電話核實,顯然極容易因為利益關聯,而聽不到真話。更何況,若是“吃空餉”的事實成立,那么最應介入的機構,不是媒體而是紀檢部門。
現在有幾個問題亟待厘清,在“不清楚發過信息”的否認下,聊天記錄又是如何產生的,是一方的精心偽造?還是另一方的刻意否認,抑或是為了面子的需要,而有意夸大?若是偽造則是對當事人的污蔑,亦是在制造謠言。已屬于違法之舉;若是否認事實或者是夸大其詞,其對于群體形象的損傷,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性誤解,都不應任由其持續發酵,而是盡快開展事實調查,給公眾關切一個合理的交待。
在公務員職業被妖魔化,各方正在通過各種手段以期扭轉的情況下,負面性個案極容易讓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這種現象太正常了”的網友回復,既說明公眾的認識還有許多偏見,也說明少數的個案形成了放大效應。故而,無論是還原事實的需要,還是出于扭轉公共認知的訴求,都不能把聊天記錄視為圍觀花邊,任由輿情在誤解中發酵,從而造成公務員群體的形象滑落,也增加后續處置的社會成本。
公職人員與公眾本是基于利益一致的共同體,然而囿于各種因素,公職人員尤其是基層公務員往往無以獲得社會理解,地位弱勢還承受了諸多偏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跟體制內的一些行業不正之風有關,同時也跟負面個案下,對輿情的應對不力,無以在第一時間給予交待密切相聯,放大效應造就了“一棍子打死”的局面,而沉默的大多數也成為被誤解的對象。“我究竟做錯了什么”的多數之問,或許應從“幾月去一次的聊天記錄”處置上,去尋找答案。
不過,要做到認真對待和迅速介入,離不開相關部門對“娛樂式圍觀”危害性的認識,更不能將這種個案視為一種娛樂行為而“一笑了之”,要知道其涉及到“體制內人多吃空餉”的觀念固化,也涉及到“連小職員都有7000元工資工資”的認知形成,并因個案的夸大化,而成為“體制優越”的參照坐標和對比范例,讓絕大多數普通公務員的狀況,在花邊圍觀中被消費,而公務員群體的形象,也因之而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堂吉偉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梁海寧 聊天記錄 公務員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