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中國抑郁癥患者僅4%就醫 曾有人吃百片安眠藥尋死
出院的日子終于到了,讓劉月又期待又害怕,“在這里什么都不用想,出院以后很多事,怕自己面對不了”。
今年2月2日劉月離開北京安定醫院。45天前,她抑郁癥復發吃了100多片安眠藥尋死,按正常藥量,她每天只吃1片。
劉月求醫的安定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重度抑郁患者。今年年初,新京報記者駐守這家醫院,親歷了抑郁癥患者治療的全過程。對抑郁癥,醫學上已有一套有效的治療體系。比抑郁癥更可怕的,是人們對它的無知、恐懼和逃避。
不容忽視的是,出院以后,社會功能的恢復是抑郁癥患者進入正常生活的另一道坎。當治愈的病人回到曾經的生活環境,需要把原有的價值觀推倒重來,減少抑郁情緒的來源,在以后漫長的時間里防止復發。這不僅需要醫生,還需要家屬和社會組成的“治療聯盟”。簡單地說,就是拒絕歧視,給他們理解和關愛。
數說
4% 抑郁癥全國的就診率只有4%左右。
90% 90%以上的患者根本沒有治療。
20% 近80%入院治療的患者可以治愈,20%的患者接受治療后再沒有復發。
圍城
住院后患者重新認識抑郁癥,邁出自救第一步
抑郁癥病房的一天,是從每天的晨檢開始的。
“51床,張倩倩,17歲。學習成績好,中考全校第一名,曾服藥、抽血自殺,手腕有明顯傷痕,目前抗拒治療,防藏藥、自傷、自殺。”
“59床,馬蘭,31歲。病人情緒低,害怕、焦慮。防藏藥,防沖動,防爬窗。”
“40床,王淑珍,53歲。情緒差失眠,有拿煤氣罐自殺的行為。兒子也患抑郁癥住院。腹部和右手腕部有明顯傷痕,防藏藥、防外走。”
……
1月25日早上8點半,安定醫院抑郁癥中心女病區主任張玲和病房主治醫生開交班會,心里有了底。昨天新增了7個病人,這對抑郁癥中心來說是個不小的壓力。“送來住院的患者多出現了自殺行為,病情嚴重,家屬也照顧不了。”
“如果在(抑郁)癥狀初期及時確診并得到治療,他們可能就不會是現在這樣”,在張玲眼里,入院時間不長、剛大學畢業的王凡是比較典型的病例,他抑郁從高中就開始,卻被當作神經衰弱治療了7年,直到大學畢業才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
北京安定醫院病房走廊里,幾名抑郁癥患者正在散步。
其間,王凡嘗試做運動、看心理醫生、主動訴說,癥狀卻越來越重。去年開始,王凡不僅受失眠折磨,“精神一緊張就感覺皮膚疼痛,好像每個毛孔都被扎了一根針,每根針還有人不斷在彈”。
“我特別想找人說說話,但是身邊沒有一個人能說到一起去。后來我經常幻想,身邊有個人,我把自己想說的話都告訴他,他把我想聽的話都說給我聽。”
王凡說,他不知道自己多長時間沒有笑過,印象最深的是高中在全校的學生大會上,校長走到他身邊問,為什么從來沒看你笑過?
對于張玲和精神科醫生來說,很多抑郁癥患者,都缺少抑郁癥的認識,沒想到“不高興”也是一種病。此外對精神科醫院抱有偏見,認為來精神病院看病是件羞恥的事。“在這個過程里,病人康復的信心和最佳的治療時機一起流失了。”
即便如此,安定醫院副院長、抑郁癥治療中心主任王剛認為,這些患者還是幸運的。據國家權威部門最新的調查顯示,抑郁癥全國的就診率只有4%左右。
“與90%以上根本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他們邁出了自救的第一步。”王剛說,實際上,抑郁癥也被稱為“心靈感冒”,像身體感冒一樣,可以被治愈。“只有愿意自救的人,醫生才能救他。畢竟患者自己才是決定是否走進醫院,克服不良反應去接受治療的人。”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中國抑郁癥患者 安定醫院 抑郁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