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標準化法修訂,透明才有好標準
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規范標準的制定權。必須把標準制定權關進制度的籠子,設計出中立、公正、開放、透明的程序機制。
自1989年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將迎來首次修訂。22日,國務院法制辦就標準化法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強調,禁止利用制定標準從事行業壁壘、地區封鎖、不正當競爭等。
現代商業社會,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標準化社會,各種商品、服務都離不開標準的規范和控制。標準不僅直接決定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更關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遺憾的是,旨在規范標準制定、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標準化法,公眾卻知之甚少,以致這部在人們眼中略顯生疏的標準化法,竟然“服役”長達27年。
暫且不談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單從老百姓的生活角度看,這部“法齡”過高的標準化法也早已老化不堪。現行標準化法涵蓋的標準范圍過窄,標準缺失老化滯后、標準交叉重復矛盾、國家強制標準被“偷梁換柱”,標準混亂等問題一直備受詬病。有的商品企業標準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及行業標準互不一致,一些企業選擇性執行有利于自己的標準。全國人大代表孫憲忠調研發現,僅汽車燃用油標準就有6000多個,不僅令人眼花繚亂,而且讓普通消費者很難監督。
為了解決標準管理“軟”、標準體系“亂”和標準水平“低”等問題,去年國務院公布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此次標準化法修訂意見稿,將制定標準的范圍擴大到農業、服務業和社會管理領域,同時明確了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效力位階,有助于厘清目前混亂的標準體系。不過在我看來,標準化改革與標準化法修改,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規范標準的制定權,讓公眾真正在標準制定中有發言權。
標準的制定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從“綠色”蔬菜的認證標準,到機電產品的3C認證標準,到家居建材的環保標準,每一項標準背后都是一種利益關系。標準越高生產廠家投入成本就越高,消費者權益就越能得到保障。標準的制定權本質上隱含著利益的配置,需要不同利益方進行充分博弈。但公眾在標準制定中缺乏直接的利益代言人,使得一些標準“閉門造車”,或由壟斷性企業說了算,有的企業甚至通過干預標準制定過程,謀取有利于自己的競爭優勢,最終犧牲的是消費者利益。
可見,標準化法修改要實現立法目的,必須把標準制定權關進制度的籠子,設計出中立、公正、開放、透明的程序機制,著力解決制定主體分散、程序封閉、監督缺失等問題。涉及環境保護、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標準制定,更要以程序開放,防范行政部門、行業專家與企業團體結成利益同盟,確保在陽光博弈下制定出優良標準。□兵臨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標準化法修訂 透明 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