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開奔馳募捐”應以詐騙論處
近日,有紹興網友聯系錢江晚報記者,說在朋友圈看到一則募捐消息《好心人,感謝您幫一下我的白血病女兒》。消息是一個紹興女子發的,希望能募捐30萬元。他的很多朋友看到后,都在轉發,并獻出愛心。然而,添加求助女子的微信后,他發現她開奔馳、秀鉆戒。(2月25日《錢江晚報》)
誰都知道,“開奔馳募捐”有違慈善本意。募捐如同雪中送炭,救助的是困難個體才對。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所有愛心人士知道這名索捐者的詳細“家底”,大家還會不會痛快地向其伸出援助之手嗎?
隨著事件的反轉,所謂的“募捐”者卻有“騙捐”之嫌,無疑給社會愛心捐贈人士帶來一次不小的打擊。從現有法律層面來講,堵上類似“開奔馳募捐”的騙捐漏洞,辦法似乎只有一種:應以詐騙論處。比如,累積金額達到3000元以上,即可面臨刑事處罰,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問題是,從過往救助經驗來看,愛心人士對救助對象的了解往往只能聽其一面之詞,缺少必要的考證,顯然有上當受騙的風險。而部分受捐助者,其悲情索捐的形式已經超過了募捐的本意。例如:今年1月3日出現在浙江省江山市峽口鎮集市上的“暈倒哥”,在不同地方以同一種方式獲得社會救助。遺憾的是,因每次騙取財物較少,情節輕微,不能以犯罪論處,只能予以批評教育或者治安行政處罰。加之流動性“暈倒”,地點存在不確定性,累積取證較難,而且取證成本也高。如今,類似“開奔馳募捐”式騙捐,同樣會讓一份份社會愛心被其濫用,經不起公益考驗。
看來,要補上“開奔馳募捐”、“暈倒哥騙捐”漏洞,還需相關法律法規盡快“落地”。第一,監管部門應加強審核,幫助愛心人士進行真偽鑒定,從源頭上規避救助雙方信息不對等的弊端。第二,應由社會第三方機構加強對社會捐贈善款的流向進行追蹤。動態的后續監管能夠讓救助幫扶對象精準化,也讓善款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如此,就能避免后續因資金使用不透明帶來的雙方不必要的糾紛,也有利于社會募捐盡快走出“信任危機”。第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募捐環境,從法治角度解決慈善公信力不高,募捐資金使用、管理不透明,監管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強化捐贈人知情監督等權益保障,依法處罰詐捐騙捐等不法行為,可防止濫用民間善意,保護公眾慈善積極性。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開奔馳募捐”詐騙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