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讓國民健康成為“幸福資本”
推動全民健身的普及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必要之舉
結伴登山健身,邀親友一起打球、游泳……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運動成了不少人的假日休閑方式。既鍛煉體魄,又能在交流中增進感情,體育鍛煉的“魅力值”正在不斷攀升。然而,各地體育場館數量不足與長期閑置并存的尷尬,總是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大家的運動生活。正因如此,當近日有媒體重提這一話題時,再次引發公眾熱議。
增加體育公共服務設施的呼聲,首先來自公眾的健康需求。目前,一些地方的大型體育場館,與公眾真正的使用需求存在脫節,在高維護成本的現實面前,運營常常會陷入難以為繼的窘境。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中,標準體育場占據體育場館總數超過60%,但每周吸引超過500人次健身的僅占不到55%。收費過高、管理不善、發展模式陳舊、服務理念落后……種種因素的疊加,使其難以發揮出應有的輻射效應。
學校的體育場館和中小型健身場館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度窠∩項l例》規定,“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可是,由教育系統管理的體育場館,占全國體育場館總面積的53.01%,目前整體開放率仍在低位徘徊。而中小型、社區型健身場館,因為總體數量少、消費價格不菲,遠遠無法滿足民眾需要。至于30多萬個小型室外體育場地,在部分城市甚至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
據調查,在20歲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超過20%的人認為當前體育場地設施離期望值“相差較遠”,有65.2%的人希望建設社區(鄉鎮)健身活動中心?!敖∩頍崆楦撸魏螆龅厣佟保梢哉f,體育場地供給的結構性失衡,是制約公眾將鍛煉計劃轉化為行動的重要客觀因素。唯有繼續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為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搭建好服務平臺,切實解決好場地不足,設施、服務配套跟不上需求等問題,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參與度才有可能“水漲船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掃清觀念、體制障礙,推動全民健身的普及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必要之舉。也正因此,近年來,國家體育部門多次督促各級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各地政府也逐漸把全民健身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關鍵在于“對癥下藥,辨證施治”。“適合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健身路徑多,專項場地少;適合晨晚練、女性和文體合一的利用性場地多,專用性場地少;室外場地多,室內場地少。”有學者曾用“三多三少”概括國內的公共體育設施配置。體育事業的改革,需要盤活資源存量,做好增量文章,打通影響產業發展的“腸梗阻”。當更多的體育場地進入“全民健身”模式,公眾每一份激情、每一滴汗水,才能找到釋放與揮灑的合適空間。
“今年筍子明年竹,少年身壯老年福。”國民的健康,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體育運動則是實現健康的最有效投資。人均約1.5平方米,約合23張A4紙大小的體育場地面積,比10年前增長了40%,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從現在起,相關單位主動“干”起來,老百姓主動“練”起來,全民健身蓬勃發展,國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的愿景,必能早日成為我們深以為傲的“幸福資本”,工作、生活的“動力之源”。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國民健康 全民健身“幸福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