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饒宗頤:學藝融通的一代國學大師

2015年12月14日 09:02 | 作者:張麗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錢鐘書曾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把他看做“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他就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饒宗頤。饒宗頤博學多才,是集學問、藝術、才情于一身的當代儒學名家,對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是饒宗頤百歲華誕。饒宗頤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州,今年99虛歲,根據中國傳統民俗,一般在99歲這一年過百歲生日。日前,本報記者邀請香港大學原副校長、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饒宗頤學生、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鄭煒明就饒宗頤在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及生活等方面相關話題進行了采訪。


饒宗頤

饒宗頤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學術周刊:饒老治學幾十年,有學者將其歸納為3個階段:1937-1949年是扎根本土傳統學術;1952-1978年是放眼海外漢學;1978年至今是舊學新知相融貫。這種歸納是否準確?各階段有怎樣的特征?


李焯芬:如此歸納劃分是有一定道理的。1937年至1949年,饒老有一段時間是在家鄉潮州度過的。他家中有很多藏書,絕大部分與國學有關,加之他從小喜歡看書,這為他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國學基礎。在這一時期,他還繼承父親遺志,完成了《潮州藝文志》的整理與編纂,可謂是扎根本土傳統的一次實踐。


1952年至1978年,饒老在香港大學當老師,其辦公室就在鄧志昂樓(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所在地)。那時香港大學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海外高校聯系很多,這對饒老的學術研究非常重要。眾所周知,1900年我國在敦煌藏經洞發現6萬余卷敦煌文獻,但被海外學者“拿”走了不少。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拿走1萬余卷,緊接著,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拿走6000余卷,后來又來了德國人、俄羅斯人等,很多敦煌文獻流失海外。6萬余卷的敦煌文獻其實是研究中古時代中國社會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饒老通過香港大學與英國方面取得聯系,買到一套敦煌文獻膠卷。以這套敦煌文獻做基礎,他寫出了很多比較經典的敦煌學論文。饒老不單走訪了英國,還去法國、印度、伊朗等國家尋找、研究海外收藏的甲骨、敦煌文獻和其他中文古籍。那一時期,他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研究海外敦煌文獻,也與海外漢學家建立了很好聯系,可稱為“放眼海外漢學”。


B20151214006-zx9


1998年以后,饒老憑借深厚的國學基礎以及在海外尋訪、研究經歷,將傳統的舊學與現代化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做學問。可以說,饒老這一時期的研究特色是既有古典風華,也有現代視野。


學術周刊:饒老曾將自己的著述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書畫等八大門類。他學貫中西,博通古今,在諸多領域、眾多學科都有所建樹。他是如何保持如此充沛的學術生命力的?


李焯芬:可以說,饒老一生都在專心致志地做研究,從不因其他事而分心。舉個例子,很多高校老師在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后,就會“學而優則仕”。饒老從來都是心無旁騖,只專心做學問、做研究,而且他身體狀況非常好,把全部身心放在了治學上。心境平和、心靈平靜、心理祥和、身體健康,應該是他保持充沛學術生命力的最大秘訣吧。


鄭煒明:這與饒老做學問的精神也有一定關系。饒老做學問具有“超越”精神,這種超越不是硬超越,而是自然超越。他非常喜歡宋代的蘇東坡,常以蘇東坡為人處世的態度來勉勵自己。他認為蘇東坡的偉大主要在于精神上的超越,即今天的我超越昨天的我。饒老曾說過:要歡迎別人給你提意見,別人批評你,哪怕是批評錯了也是有好處的。別人為何批評錯了?有可能是你講得還不很清楚,你就想辦法把文章寫得更清楚一些。別人的批評是對的,那就更好了,你能汲取更好的營養,才能在此基礎上繼續向上。


在學術上,饒老總是以平等態度對人,即使是自己的學生。記得我在讀大學一年級時,饒老將自己正在寫的一篇論文拿來講。講完后,我提出有一兩個與課題相關的學者在論文中沒有提到。他聽了很高興,說:我自己以為很熟了,居然漏掉了。我估計那時他正在修改論文階段,到論文最終完成時不一定會漏掉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學術精神上不斷追求超越。他經常說:要知道別人什么地方比你做得好、做得深入,才有可能超越原來的自己。


B20151214004-zx9


學術周刊:饒老治學不僅涉獵廣泛,還在所涉領域有所創新,推動了這些領域學術研究的前進??煞裾務剬︷埨蠈W術創新方面的一些感受與看法?


李焯芬:從一個門類延伸至另一門類,這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很可能會有所創新與突破。比如饒老的敦煌學研究,旁征博引了很多中國古代文學、史學資料,具有跨學科式的深厚國學基礎。大約20年前,我曾向饒老討教《史記》“禹遷三苗于三危”中“三?!钡暮x。在堯舜禹時代,苗人居住在黃河、長江中游流域。華夏民族從中原興起以后,從山西、陜西過來,打敗了苗人,占領了黃河、長江中游流域,并將其遷到三危。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學者多認為“三?!敝付鼗腿I?,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三危山不是很大,且是沙漠中一座光禿禿的荒山,幾十萬苗人遷到那里,怎么能夠存活下來?饒老聽后覺得很有趣,說我去研究一下。過了幾個月,他給我看他寫的一篇新論文,就是關于這個題目的。他通過查找商代資料,發現甲骨文中有關于“危方”的記載,由此得出三危并非指敦煌三危山,而是危方,即廣大的西部地區?!胺健敝阜絿谥袊糯A夏民族居住區叫中原地區,周邊則被稱為方國。為何加“三”?這是古代漢語的一種習慣稱呼,如陜西被稱為三秦大地,湖南被稱為三湘大地。如此,《史記》的記載看起來就比較合理了。由于饒老精通甲骨文,所以他能將之延伸到歷史研究領域,取得學術上的創新與突破。


鄭煒明:在傳統文化研究上,饒老還提出了三重證據法與五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就是在清末學者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出土文物、傳世文獻———基礎上,把出土文物分為了帶銘文的與不帶銘文的。之后,他又逐漸加了兩重,一是人類學資料,即民族學資料;二是域外同一時期資料,這就構成了五重證據法。


饒老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清末以前都有涉及,他不做則已,一做必定做出成績來。他不一定在每個領域都排第一,但綜合起來看,如果學界也有如奧林匹克競賽中的十項全能,饒老應該可以競爭前三名。


學術周刊:饒老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詩書琴畫等藝術創作也卓有成就。今年上半年,“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出了饒老80多年來的學術與藝術成果??煞窠Y合饒老治學與創作精神,談談對“學藝融通”的理解?


李焯芬:饒老有非常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國學基礎,文學素養非常好,因此,他的畫有文人畫的味道。他在藝術創作上,也像做學術研究一樣,很有創新、突破精神。由于長期研究敦煌學,饒老時常到西北地區考察游歷,十分鐘情于中國西北地區的山水,開創性地提出了中國山水“西北宗”論,并身體力行,用獨特的筆法與墨法寫西北山水,創作出《西岳》等一系列傳世佳作。


B20151214003-zx9


“求真、求是、求正”


學術周刊:近年來,“饒學”成為學界廣泛關注與深入研究的文化現象,“饒學”有什么特點?


鄭煒明:饒老所涉研究領域廣泛,經歷又很傳奇,非常值得研究。這種研究,與研究錢鐘書的“錢學”等是一樣的,就是對一個具有典范性的學人的研究。所謂饒學,就是希望通過對饒老方方面面的研究,來深入、全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來說,饒學是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


饒老把中華文化之學稱為“華學”。他認為,關于“國學”,在中國來說是可以的,但在世界范圍來說,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國學,并不很準確。關于“漢學”,外國人研究中國文化才叫漢學,中國文化不只包括漢族文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文化,且清代有漢學與宋學之爭,容易讓人混淆概念?,F在中國文化研究是全球化的,比如華僑遍布世界,研究華僑史,研究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是否要納入中國文化研究范圍?“華學”超越了國家、語言的界限,就能把這些涵蓋進來。因此,饒老主張“華學”的概念,有助于用全球性角度來研究中華文化。


學術周刊:饒老在談到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時,始終強調“求真、求是、求正”,這如何理解?


鄭煒明:饒老做學問是為追求真理,所以他的格言就是“求真、求是,求正”。他當然是有感而發,這與他做人的態度是一致的。當今學界有一些學者追求名利、地位,就是不追求真理,甚至做學問的手段也不正。從前輩一直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后輩,饒老都與他們廣泛交流。這需要很強的親和力。在88歲中風之前,饒老一直保持著親筆回復學者來信的習慣,認真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他中風康復后,為了身體健康,很少回信了,但還會看書,評論誰的書寫得好,誰的書哪里存在一些什么問題。


學術周刊:2001年,饒老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論壇上發表題為《新經學的提出———預期的文藝復興工作》的演講,預期21世紀是中國踏上“文藝復興”的新時代,呼吁中華民族重建經學,有選擇地重拾傳統道德與文化。請談談“新經學”的具體內涵?提出至今,饒老及學術館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焯芬:饒老在北大百年校慶提到新經學,是因為他感到,今天的文藝復興與13、14世紀興起的歐洲文藝復興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當年歐洲文藝復興主要是在意大利,其背景是:大概11、12世紀,羅馬帝國分為東羅馬、西羅馬,東羅馬在希臘、土耳其,西羅馬在意大利。當時東羅馬被突厥人不斷進攻,就把很多古希臘、古羅馬文物及經典送回西羅馬保存,大家開始重新閱讀古代經典,重新重視起西方文史傳統。歐洲文藝復興其實就是從重新重視經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后又伸展到藝術創作。今天的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帶動基建發展,挖掘出不少文物,帶動了考古學與歷史學的研究,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實貌,人們也開始重新重視傳統文化,閱讀經典著作。


饒宗頤學術館已成立十幾年,有一個學術團隊專門幫助饒老記錄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幾十本關于推動文藝復興、研究傳統文化的書籍。此外,學術館還舉辦了多場饒老的專題展覽,就今年來說,4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了大型展覽,12月在香港也會舉辦大型展覽。學術館在過去大約舉辦了100多場展覽,并計劃于2017年在主要展覽東方文明的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一場展覽,法國人拿走的敦煌文獻也收藏在那里。我們準備到時把這批敦煌文物與饒老的敦煌學研究著作、藝術作品放在一起展出。


學術周刊:生活中的饒老是什么樣子的?


鄭煒明:饒老就是一個“古人”,如果生活在宋代,大概就是蘇東坡的樣子。他對于現當代的一些東西不太擅長。他在耶魯大學做訪問時的一件事,一時成為笑談:饒老對待朋友很熱情。有朋友來訪,他說我來給你們弄頓飯吃,于是便到菜市場去買雞,買回來直接把雞放到了烤爐,以為這樣就可以直接吃了。結果當然不能吃,不得不另下館子。從某些角度也可以反映出,饒老是有多么專心在做學問。30多年前,我做他本科生時去他家,發現他看不懂電視,我給他解釋后才能明白??墒?,他是有大智慧的,凡是重大的人生選擇都很準確,比如抗日戰爭時期,他是永遠站在抗日一方的,有人拉攏他,他寧肯逃也不愿留下。


饒老很注重健康。他說,做學問比的不是拼命,是長命。長命不是無所作為的長命,而是有所作為的長命。一些課題,不要爭比誰做得快,而是要比誰做得好、做得精。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堅持每天寫書法、打坐,直到現在依然如此,加上他精神的超越性,這也許就是他高壽的重要原因吧。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饒宗頤 學藝融通 國學大師 百歲華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