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世界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質量代替數字
世界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增速 全球經濟有賴中國推動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第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自然也吸引了外界的強烈關注。“這不是一個壞消息”“質量代替數字”“7%的增速仍是一個奇跡”“中國經濟從青春期進入青年期”……類似的客觀評論15日在各國主流媒體上比比皆是。
CNN15日引用美國信用評級公司惠譽國際專家卡胡恩的話說,適度的經濟增長并不全是壞消息,這意味著經濟調整到更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經濟往往在重新平衡時會放緩”。《金融時報》說,盡管投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仍遠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但周三的數據顯示,這一貢獻率已開始出現“溫和的再平衡趨勢”。印度“生活薄荷”網15日發表中國學者余永定的評論文章稱,當天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GDP增速可能將進入6%—7%的階段,這并不是一個壞消息,接受較低的增長速度實際上為支持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會,“如果中國領導人能夠堅持這樣的改革和調整,全球經濟都會受益”。
“質量代替數字”,德國《經濟周刊》15日稱,許多專家認為,有關中國經濟崩潰的憂慮被夸大了。中國經濟處于轉型過程中,重點不再是創紀錄的高增長率,而是增長的質量。
“中央帝國需要更多消費者”,瑞士《新蘇黎世報》15日說,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字,是一個壞消息,也是一個好消息。積極的一面是:中國的經濟更加“正常化”,中國互聯網上的采購仍舊繁榮。城鎮人均支配收入的發展也更趨平衡,勞動力市場也更加穩定。
英國廣播公司15日發表文章評論稱,中國一季度經濟數字當中最應該引起關注的是,中國的消費已經占到GDP的50%以上,這比起2009年該國消費占GDP的比例35%,是一個驚人的增長,而消費占到GDP1/2到2/3的時期,將標志著中國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文章稱,這次的GDP數字還反映出服務業在經濟比重中的顯著增長,包括非貿易領域的產業,比如美發行業等,已經比一些出口制造業的比重都大了。日本電視臺稱,中國政府把今年的增長目標定為7%左右,就是旨在把GDP優先的政策轉向重視提高質量和效率,“中國有保持穩定增長的自信”。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15日對《環球時報》說,就像吃飯,以前主要矛盾是吃飽,現在不是吃多少,而是營養和食品安全的問題。北京大學教授曹和平對《環球時報》說,一季度經濟雖然增長放緩,但還是有亮點的。居民收入增速跑贏了GDP,這說明企業贏利能力變好了,一些落后企業被淘汰,還有最低工資的調整、城鎮化人口也比估計的要高。這些跡象都是我們之前希望實現的結構調整,說明中國經濟雖然付出了速度的代價,但不是沒有收益的。
不過,祝寶良對《環球時報》說,從此次發布的數據來看,服務業增速優于預期,而工業和投資的數據未達到預期。他表示,工業必須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只靠服務業“撐不了那么長時間”。【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環球時報駐日本、韓國、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藍雅歌 萬宇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林鵬飛 候濤】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速 質量代替數字 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