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外企撤離短期考驗中國經濟
據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與此同時,微軟則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并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微軟在東莞和北京兩地的關廠,將總共裁員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曾經的世界制造工廠、制造高地,為什么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外企撤離問題呢?如果說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離,還可以用外企本身發展遇到了困難,投資出現了問題來解釋和說明的話,此次外企撤離,則有著更多現實的原因。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輕松的東西。這些因素給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穩增長措施,特別是投資,可以說一輪接著一輪,但經濟增長不如人意。特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了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
以制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中國經濟走到制造業成為拖累的地步,與最近十余年來的經濟戰略失誤有關,推行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嚴重失衡。雖然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經濟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榨勞動力價值推動經濟增長,但只要遇到成本優勢的消失,出口導向型經濟就沒有生命力。
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為代表的投資拉動方式,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只能起到階段性、短期性作用,而無法使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中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實體經濟、依靠制造業,但在房地產業泡沫式發展的十余年里,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升級換代被耽擱了,中國經濟出現嚴重的“空心化”狀態。
外企大量撤離中國,與制造業能夠提供的利潤和回報急劇下降有關。想一想,中國的民間資本都不愿再在制造業呆下去了,外資憑什么要在制造業呆下去呢?更何況,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很低。
雖然有一些外企撤離中國,但也不要過度擔心,因為外資撤離也與中國的經濟轉型有關。一方面,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在這些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土企業已經完全有能力與這些國際知名企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大下降了。這些外企看到這種情況,及早作策略調整,反映了它們的靈活經營策略,從這個層面來看,外企撤離中國的負面后果也不必過分夸大。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外企回流到其母國的現象更需要引起重視?;亓鞯耐馄?,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的企業主要是生產高端產品,這也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它們如果大量撤離后果會更加嚴重。
雖然從事低端制造的外企撤離中國,從長遠來看影響不大,但就眼前特別是2015年來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不能忽視的。中國經濟正處于困難狀態,如果外企再大量撤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新的沖擊。所以,如何通過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重視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2015年,進入了制造業發展的真正考驗期。尤其是作為制造業重點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更應當把戰略重點放在振興制造業上,不要再沉迷于通過負債進行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了。
編輯:羅韋
關鍵詞:中國 經濟 撤離 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