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沒有了鹽務局,照樣能吃放心鹽
“廢止食鹽專營絕不意味著監管放松。專營取消后,食鹽生產流通成本必然大降,獲得實惠的生產企業會讓整個行業煥發活力,這正是企業生產更優質產品的基礎。只要做好監管架構方面的組織設計,充分發揮司法的震懾力,食鹽安全就可以獲得充分保障。”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將加緊研究制定鹽業體制改革方案,鹽業體制改革總的方向是政企分開,取消食鹽專營。這也是政府部門首次對取消食鹽專營的消息予以確認。此前有消息稱,從2016年起,我國將廢止鹽業專營,允許食鹽流通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食鹽批發、流通經營。
我國鹽業專營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中鹽總公司以及省、市、縣三級鹽務管理局和鹽業公司。在市場經濟已取得巨大發展的今天,中國的食鹽管理經營仍停滯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鹽業體制政企不分,各地的鹽務管理局一般與同級的鹽業公司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鹽業管理者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壟斷食鹽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取消食鹽專營,就是打破鹽業專營利益集團的金飯碗,這顯然是有利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好事。然而,一些對市場化向來持積極態度的人,這次拿出的卻是“謹慎歡迎”的態度,認為破除壟斷固然好,但對食鹽的安全監管更要從嚴。一些網友的表態更為直接,擔心取消專營之后,“還有安全鹽吃嗎?”人們擔憂以往在其他領域出現過的“一放就亂”現象,會在食鹽市場化過程中重演。鹽是維系生命的必需品,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公眾的憂慮確有必要。
今年以來,在陜西戶縣、河南新鄭、江蘇徐州等地,相繼發生“跨區域用鹽”被罰款事件。河南業主黃某經營的小飯館從鄭州市搬到不遠的新鄭市,沒用完的半箱鹽也被帶到新飯館,黃某因此被罰款200元。這是今年“跨區域用鹽”系列罰款事件中最荒謬的一例。但荒謬歸荒謬,這些事例也反映出目前鹽務管理部門的“敬業”,而“敬業”的根源是,這些既得利益者不允許任何其他企業或個人觸動自己的“奶酪”——食鹽專營體制。“護食”當然可憎,然而公眾擔心的是,一旦取消專營,鹽業市場的監管權力移交、分散到工商、質檢、衛生等部門,屆時鹽業是否會出現其他食品生產流通領域出現過的“九龍治水”局面?而這種松散的監管是否又會導致私鹽、假鹽大量出現?
食鹽專營始于春秋時期,持續了2600多年的悠久“傳統”,難免讓很多人產生無法忽視的心理依賴。一度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加重了公眾對取消食鹽專營可能產生后果的顧慮。而鹽業專營利益集團在此前多年時間里,利用公眾的顧慮,成功地拖延了有關改革的進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只有煙草和食鹽實行專營,有關部門一直試圖推行食鹽體制改革,但是十幾年來先后提出的六個鹽改方案,因遭利益集團阻撓,都是無果而終。
廢止食鹽專營絕不意味著監管放松。在鹽業市場化過程中,只要做好監管架構方面的組織設計,充分發揮司法的震懾力,食鹽安全就可以獲得充分保障。在專營制度下,食鹽從生產環節到市場終端,價格提高近十倍,其中的暴利都被銷售環節的壟斷者攫取,生產企業的利潤卻很薄。專營取消后,我國食鹽生產流通成本必然大降,獲得實惠的生產企業會讓整個行業煥發活力,這正是企業生產更優質產品的基礎。公眾有理由相信,在鹽業市場化改革后,沒有了鹽務局,照樣能吃到放心鹽。
編輯:羅韋
關鍵詞:食鹽 專營 鹽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