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北京人每年扔數萬噸電視機 垃圾場可見iPhone
現場加工的外墻保溫原料
相比之下,在發展略顯滯后的北京南部、西部,“院子”們很少大規模扎堆,更多散落在以四環為邊界的廣大區域里,越往南越多。由于需要更長時間等待廠家的貨車,它們一般會有自己的倉庫。
南四環外肖村橋西南側的一處廢品市場,面積約萬余平方米。同一類廢品在這里只有一個攤主經營。在靠近東南位置的一個攤點,來自河南信陽的一對夫妻也經營瓶子生意。
丈夫朱老板說,500毫升的塑料飲料瓶每個收購價8分錢,易拉罐1角,啤酒瓶2角,“每天大概能收6麻袋,每麻袋600個瓶子,利潤每個不到1分錢。”由于周圍經濟環境不佳,所以這里的業務量與全市同行相比非常少。
每隔幾天,就有更大的收購站或者廠家來拉走這些瓶子,“誰給的價格高賣給誰。”
房租是這對夫婦最大的開支,這處約150平方米的空間承擔他們的全部生活——吃飯、睡覺,還包括小兒子看書學習等,每年租金約4萬元。
河南人吳老板做廢舊泡沫生意。這個攤位已經被改造成一個加工廠房:封閉的泡沫粉碎機器將泡沫打碎,通過管道輸送到另外一臺可以實現高溫融化的機器里,輸出的泡沫已變成細長的“面條”,最終由切割機將“面條”切成細碎的小塊,成為可以直接出手的外墻保溫原料。
“泡沫占地方,又沒有分量,收廢品的一般不收。”吳老板說,這套設備價格約5萬元,每天可以處理幾千公斤泡沫,“原料不足”。
泡沫無論好壞,他的收購價都是每公斤5元,仍然很難滿足生產需求,“干這一行的很多,競爭激烈,北京像我這樣的攤子,有好幾十家。”
東南三環十里河橋附近,有一處三環內少見的廢品市場,主營金屬以及廢舊報紙等。在拆遷壓力下,它已經不再回收塑料瓶等占地較多的廢品。
在這里,鋁的收購價格為每公斤10元,行情最好的2006年前后曾達到18元。“現在收廢品的人太多了,停一輛卡車就收廢品,平均5公里就有一個。”鋁收購攤位的老板說。
紙張通常分為報紙、紙箱以及書本紙來收購,報紙最貴,每噸1300元左右;紙箱按照質量不同,每噸500元到900元不等;書本紙介于兩者之間,每噸約 700元。
廢紙在這里進行一定程度的清理、更為精細的分類,然后打包出售給造紙廠家。由于目前北京已經沒有造紙廠,只能將廢紙送往河北、天津以及山東等地,使本來就有幾十家廢紙收購站的市場上,又增加了更多運輸成本。
分選線上金屬只有1%
在“可回收垃圾”前往東小口的同時,環衛部門的垃圾運輸車將其他垃圾帶到分選轉運站。
垃圾的運輸價格不同:比如廚余垃圾,進入轉運站的價格大約是每噸153元,如果分離充分,可直接進入處理終端用于堆肥,則只需要60元。
混合垃圾進入轉運站每噸230元,如果分類理想,直接進入終端就是110元。
以上這筆費用,主要由輸出垃圾的區縣支付。
按照北京市的設計,垃圾分類等環保壓力主要由區縣一級承擔。因此,雖然進入轉運站前的廚余垃圾預處理難度極大,但大多數區縣仍在不斷嘗試。
形勢嚴峻的是東城、西城,沒有設立大型分選轉運站的空間,如果區內分類不理想,每年就會為垃圾處理付出更多。
全北京通過環衛部門流動的垃圾,終點之一就是位于北京市東南四環小武基橋西北角的小武基大型固廢物分選轉運站。
這個建立于1997年的工廠,現在每天要處理約2000噸生活垃圾,主要來自朝陽區東部和南部,以及老宣武區等區域。
站長杜建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車垃圾,進入轉運站10分鐘后,經過六道處理,變成焚燒料、做堆肥的有機料以及可回收的塑料、紙張等三部分。”
他說,不同來源地垃圾的成分區別較大,“社區與城鄉結合部的區別非常明顯。”前者多是廚余垃圾以及廢紙等各類生活廢品,后者則復雜得多,甚至包括石頭、灰土磚瓦、樹枝杈等東西。
無論何種來源,首先要人工分揀,挑出大石頭、長枝條、木料等“障礙物”,然后開始自動分揀流程。
滾筒篩,在直徑3米、長約10米的設備中旋轉,使輕物質,如塑料、紙張、編織物等可焚燒物分離。
振動篩,通過物理振動,將剩余的垃圾分為有機料和無法回收處理的殘渣。
在以上兩個篩選過程中,同時進行磁選,將金屬單獨分出。
輕物質的后續處理較為復雜:負壓風力分選設備再次將塑料、紙張進行分選,其結果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添加物,“但是這種分選的后續處理能力有限,轉化技術有限,所以多數輕質垃圾最終還是焚燒處理。”杜建剛解釋。
輕物質還會被近紅外光電精選,也就是用光譜判斷塑料的具體材質,僅廢塑料就可以分為聚乙烯、聚丙烯等八類,“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回收利用的價值。”
一個與之有關的例子是爆竹垃圾的處理,爆竹皮和沙子可以被精確區分,前者被回收。
為實現“綠色奧運”承諾而引進的近紅外光電精選系統在西方非常普遍,但目前國內應用較少。“生活垃圾在經過拾荒者、垃圾站等流程后,到我們這里,塑料瓶等留下來的非常少。”杜建剛解釋說,這其實是一個從可回收物質里提取更具價值物質的過程。
垃圾中的含水量是處理難題。與最終對焚燒等處理環節的影響不同,它帶給轉運站的挑戰主要是污水處理。
為了解決垃圾分選中產生的污水,轉運站配備了一臺日處理能力60噸的污水處理設備,“幾乎是滿負荷運行。”杜建剛說。
至于“中國特色”垃圾中的高比例廚余和高含水量,他認為至少在機械分選環節沒有帶來更多影響。顯然,對于這個問題,需要與垃圾焚燒企業進一步討論。
在分選之后,占比大約45%的焚燒物在打包封閉后,被運往高安屯或者魯家山焚燒廠進行焚燒;另外45%的有機物被送到南宮堆肥場或者董村分類垃圾綜合處理廠;最后10%左右的殘渣,則被送往北神樹垃圾填埋場。
杜建剛告訴本刊記者,在整個分選線上,價值高的東西不多,金屬約占1%。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北京垃圾鏈 北京人每年扔數萬噸電視機 垃圾場iPhone 分類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