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北京迎單獨兩孩生育高峰 一年床位4月已約完
助產士一夜接生30個寶寶
從產婦出現每4到5分鐘一次的宮縮,宮口開兩指入產房,助產士們就要開始忙活了。血壓脈搏呼吸這樣的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到胎心監護、宮縮檢查……產房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風險系數最高,也是最苦最臟最累的崗位,從產婦被推進產房的那一刻起,助產士就陪伴在產婦身旁,檢查、沖洗、接生、產后處理,這些家人不能陪伴在身邊的時刻,助產士卻不離左右。
助產士王蕾是助產士分組的一名組長,最忙的時候她從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2小時一共接生了30個新生兒寶寶,這樣的工作強度也就意味著助產士在夜班時幾乎是馬不停蹄地一個接一個接生。然而,即便這樣,王蕾還是認為,其實真正在接生的時候并不是最累的,作為組長,當面對多名產婦需要幾乎同時生產,而這時候產床不夠,人手不足,資源緊急協調還要同時保證每位產婦都能順利、安全生產,這是最考驗助產士經驗和瞬間調配能力的時候,同時,每當這種時候才是她感覺壓力最大的。
另外,有時候碰上陪產的丈夫不給力也會給她們幫倒忙。“以前就有產婦強烈要求丈夫全程陪產,做丈夫的心理素質不行,硬著頭皮進了產房,結果孩子還沒生呢,丈夫先倒下虛脫了。”碰到這樣的突發情況,王蕾也只能趕緊招呼同事們一起先給產婦的丈夫扶到另外一張病床上,吸上氧,監護著血壓和身體體征,這邊還得忙著給產婦接生。
業內觀察
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一方面是孕產婦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卻是婦產科人才流失嚴重。
“還記得我1997年剛來到醫院時,跟我一批分配來的人里面一共有13個婦產科醫生,現在就只剩下3個人還在堅守崗位了。”在采訪中,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宋晶告訴記者,跟她同齡的同學中,有的已經轉行徹底脫離了醫學行業,還有的干脆回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用醫生同行的話說,在婦產科領域能“堅守”下來的,首先身體得要好,其次心理還要過硬。“要求身體好,說明產科干的經常是需要體力的活,加班、熬夜、搶救、隨叫隨到,哪一樣都少不了,拼到最后身體首先真得扛得住。另外,婦產科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科室,容易發生醫患矛盾甚至糾紛,所以婦產科醫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強。”宋晶說。
在校期間的學習周期長,就業后工作辛苦,收入有限,承受壓力大……綜合各項考慮,婦產科醫生這個職業似乎都成了“性價比低”的一個職業,這也就造成了人才流失嚴重的實際情況。每個月一千多個建了檔的孕產婦在等著,醫生們開玩笑說自己的話是“人死了,號還在”的職業。
知識普及亟待加強
體力上的累還在其次,有時來自患者或者家屬的不理解以及溝通不暢也會讓年輕一點的產科大夫承受著一般人難以應對的壓力。前一段,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湖南湘潭縣產婦死亡一事也讓這些每日奮戰在一線的大夫們不免感慨,公眾對婦產科的認知及有關產科知識的普及還遠遠不夠。
“沒有剖腹產指征,硬要剖腹產,自己從病床上下來,還在出血,跑到電梯口非要換醫院進行剖腹產。”像這樣產婦不配合的例子很多產科醫生都碰到過。“產科主任醫師陳奕告訴記者,如果一個夜班趕上一例大搶救,遇上一個危重病人,需要醫務人員及時進行手術、用藥、輸血、補液等搶救,還要聯系血源、檢驗、簽署各種文書、交待病情、聯系會診、轉診、等等。一個搶救的病人能耗費你所有的精力和體力。搶救一例這樣的病人就至少需要10個醫護人員。有時候一晚上值班會碰上兩三例這樣的重癥病例,有時候一個搶救要持續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小時。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單獨兩孩 生育高峰 產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