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遏制銀行過度擴張只能靠改革
不斷膨脹的商業銀行業,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一部分人對銀行業的這種發展趨勢感到恐慌。日前一位知名市場人士指出,在中國已有18家最大銀行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之后,最近又批準了另外11家較小銀行上市,與此同時監管層還通過定向降準放寬信貸供應并鼓勵上市銀行發行優先股籌資,繼續助推銀行業擴大信貸泡沫,這種現象不正常。這位人士提出,抑制中國信貸泡沫的唯一辦法是不讓銀行獲得新資本,也不要讓其進行利潤留存。
這種觀點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但限制銀行融資顯然不可能得到官員和股市分析師的支持。一是政府覺得目前經濟增長勢頭太弱,需要擴大經濟中的信貸量予以刺激。二是銀行需要更多資本,以便在增加放貸的同時維持合理的資本充足率。三是政府認為許多銀行背負沉重的壞賬負擔,它們的資本緩沖不像聲稱的那樣穩固。
在我們看來,宏觀政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市場上存在如此極端的兩種觀點,而一些市場人士在銀行擴大資本和擴張信貸方面又與政府觀點如此高度一致,是非常值得認真思考的。
反對銀行擴張并非沒有合理性。由于嚴格的金融管制,中國銀行業機構不僅數量相對較少,資本也相對集中,而且金融機構在服務區域和服務對象上存在嚴重的歧視,致使全社會金融資源分布存在嚴重的不均現象。數據顯示,國有企業占據了80%金融資源,但其GDP和就業貢獻占比相對較少,廣大的中小企業由于沒有得到普惠金融的恩澤,長期存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小企業受惠現有商業銀行體系不多,銀行繼續擴張也難以改變這種局面,因此反對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支持銀行擴張的市場人士和地方政府官員,他們的想法則是從現實出發的考慮。中國經濟的“三期疊加”特征,需要持續的信貸投入以支撐現有債務結構、支持基于城鄉和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投資、支持資產價格防止銀行出現嚴重的不良資產。由于沒有足夠可替代的資本來源,包括可利用的影子銀行體系的資本實際都離不開信貸擴張,抑制商業銀行業的發展顯然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們看來,兩類市場人士觀點差別實質在于期限的長短。從短期來看,維持現有經濟增長并防止房地產市場發生大崩潰,需要以現有金融機構的正常運行為前提。從中長期來看,則需要對不合理的金融市場結構和不良的運行方式予以糾正,包括打擊現有金融機構的壟斷,放松金融管制,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實現金融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市場如此嚴重的觀點對立,表明中國的金融改革已經到了必須大刀闊斧革新除弊的歷史關口。當前的經濟窘境顯然已不能作為延遲改革的借口,這也是金融危機后美國加強金融立法的經驗所給予的啟示。尋找關鍵突破口推進改革重上軌道,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問題。
改革的方向,一是在鼓勵綜合經營的同時,需要加強分類監管,建立各類業務的防火墻,既要防止金融風險無序擴散,也要支持金融創新(如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化解金融風險),監管的核心在于業務的規范化和透明度,防止內幕交易和惡意轉嫁風險。比如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不應由其自身或其關聯公司操作,以此防范現有金融機構強化壟斷行為。
二是要積極放松金融準入政策,擴大市場機構規模,為普惠金融打下基礎。監管的重點不應該放在金融機構的發起人方面,而應該側重于新設機構高管的資格審查。以村鎮銀行為例,正是監管層要求商業銀行作為不可缺少的發起人,致使風險高度厭惡的商業銀行拒絕去經濟相對落后和邊遠地區設立村鎮銀行。
中國的金融改革無疑已經到了必須大刀闊斧革新除弊的歷史關口。與其像一些人建議的那樣通過限制商業銀行信貸擴張來改良銀行運行機制,不如在保持適度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分類規范監管,提高信息透明度,通過放松準入壯大普惠金融的基礎,并通過金融創新和綜合經營逐步分散目前商業銀行過于集中、過于龐大的市場權力,最終實現金融市場結構的優化和有序競爭。
編輯:羅韋
關鍵詞:銀行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