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學(xué)院書畫學(xué)院
淺說清代中后期浙派印風
浙派篆刻先鳴于世,經(jīng)清嘉慶年間何元錫、何澍父子和光緒年間傅栻、丁丙先后輯成《西泠四家印譜》、《西泠六家印存》、《西泠四家印譜(附存后四家)》為之揄揚,影響益為廣泛。晚清以后浙派傳人紛紛活動于周邊城市,成為一支與晚明徽州印人群體頗為相似的藝術(shù)家隊伍。
這一陣營中,謹守法度者以鐘以敬、吳隱、葉銘、高時顯、丁仁、高時敷為典型,稍變舊體者有王褆、唐源鄴、韓登安、吳樸等,皆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傳承浙派印風的名家。
鐘以敬(1867-1917年)印風襲趙之琛法,所作精整峻拔,形神皆備。刻款亦清秀雅致,為此期傳承浙派篆刻的典范。
吳隱、葉銘、丁仁與王褆為西泠印社創(chuàng)建人。吳隱(1867-1922年),字石潛,號潛泉,別署遁庵。浙江紹興人。少時習(xí)碑版鐫刻,由技進乎道,弱冠以后即寓滬從藝并致力金石篆刻資料的傳播。吳隱與繼夫人孫錦(織云)、子吳熊、吳振平同為印社社員。
葉銘(1867-1948年),又名為銘,字品三,號葉舟。原籍歙縣,世居杭州。葉氏以多年之力搜集史傳資料,撰成《廣印人傳》十六卷及補遺一卷,記載歷代印人一千八百八十六人,為篆刻史上最為齊備的印人名錄資料。
丁仁(1879-1949年),字輔之。浙江杭州人。為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后人。丁仁承其家藏浙派八家作品,于1904年和1907年兩度輯拓《西泠八家印選》行世。刊行有《商卜文集存》等。
吳隱的篆刻,線條蒼古,布局以古璽漢印為準則。葉銘對鄧派篆刻有所借鑒,刀法則稍見含和。丁仁又善繪畫,書法長于甲骨文體,治印用刀勁健,布局安適,格調(diào)高古。
以王禔為代表的印人群體,在繼承浙派質(zhì)樸簡古的刀法和篆法基礎(chǔ)上,吸收鄧石如派的圓活體勢和古璽及宋元朱文形式,以增其雅妍,拓寬了創(chuàng)作手法。運刀靈活變化,形成兼容古拙清勁與雋秀典雅風格的一翼,推陳出新,為浙派印風在新時代的傳承注入了活力。
王禔(1880-1960年),字維季,號福庵。少時以書法、篆刻名世。篆、隸書皆端莊寧靜,極具功力。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上海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
王禔在《福廠印存》自序中云:習(xí)印亦參“皖派之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諸家印作”,交代了他研學(xué)篆刻的歷程。“寧為直折劍,不作曲全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兩印是王氏在1938年避兵滬上租界時所作。1959年將自存作品三百零二方并拓存他二十五年所作一萬零四百十八方篆刻的《福廠印稿》一百零一冊,捐贈上海博物館。
唐源鄴(1886-1969年)與王禔并為民國時期傳承浙派的中堅。唐氏青年時代隨外祖父宦游杭州,受浙中文風浸淫,攻習(xí)金石文字與書法篆刻。后與王禔、馮康侯同供職于國民政府印鑄局。
王禔門人韓登安(1905-1976年)、吳樸(1922-1966年)兩人于書法兼長四體,一生致力篆刻最勤,精微典雅,印風傳王氏而各有創(chuàng)變。
繼起者有江成之,率其門人活躍于海上,恪守浙派之宗脈,在當今以怪異、粗率、荒誕為美的印風中,實是難能可貴。
晚清至近代藝術(shù)家和社會受眾審美選擇趨向多元,亦給藝術(shù)市場帶來普適標準和不同的品味,促使延綿久長的風格派系自我更新以體現(xiàn)時代精神。新崛起的吳昌碩、黃士陵二系則尚方興未艾,風格處于流衍之中,即便如此,破門而出自樹一幟的人物已在其中孕育。■
編輯:付裕
關(guān)鍵詞:浙派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