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八成政府采購高于市場均價 滋生腐敗廣受輿論詬病
建立統一的公開平臺
政府采購的制度建立之初,目的就在于信息、過程、結果的公開。趙勇表示,與官員的任命、升遷相比,政府采購的透明度更高,“從發布到中標,大家都能看得到”。
但這一“最透明”的制度,仍有改進空間。
招標采購的信息發布渠道不一,一直為人詬病。各個部門分散發布,一些政府采購信息的發布網站是商業化的,需要注冊付費,才能訂閱。
對此,許多學者建議,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集中的信息發布平臺。
劉俊海表示,任何一個招標采購的情況,哪些人來投標,都應當在網上公示,實現招標、締約、履約全程透明。
改革評標委員會,也在劉俊海的建議之中。他認為,傳統的招標方式易被招標人操縱,對評標委員會的委員,應建立健全約束機制。他認為,應將全國的評標委員會聯網,甚至本行業、本地的,都應該回避。“本地的大家都認識,誰好意思說當地企業不行啊。”
趙勇同樣認為,招標評定方式需要改革,原因在于現在無人負責。“臨時成立的評標委員會,選出來的產品出了問題,沒人負責。招標人可以直接定標,也不用承擔責任。”
不協調的法律
《政府采購法》的問題里,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是它與《招標投標法》的不協調。
《招標投標法》出臺于1999年,由國家發改委的前身——國家計委負責起草及后來的推動。據一位曾參與《招標投標法》起草的學者介紹,該法的出臺,是由于“當時工程領域存在突出問題,問題又集中在招投標上,就先立了《招標投標法》”。這部法律也是針對工程建設的招投標。
3年后,由財政部起草推動的《政府采購法》出臺。這部“法理上占優勢的《政府采購法》”,在現實中卻和之前出臺的《招標投標法》形成矛盾。雖然法條中采購項目包含了“貨物、工程和服務”,但在實踐中,工程建設仍依照《招標投標法》進行。2004年,財政部專門出臺了第18號令,規定采購貨物和服務的招投標管理辦法。
劉俊海說,“這樣一來,采購貨物人為分成兩段,監管尺度不一樣,違法尺度不一樣。”他認為,“兩法合一”,合并成統一的《政府采購法》,建立統一開放的政府采購市場,才是治本之策。
以監管為例,依據《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的監督部門為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而在《招標投標法》中,這一權力則散布于各個部門,自監自管。
這也是“兩法合一”的難點之一。趙勇表示,《招標投標法》實際上是一個程序法,“重點是招標、投標程序的合法性,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涉及公共采購的部門原有的行政管理體制,是一種分權式管理體制,因而也是各政府部門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
這與《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難產”的原因類似,“兩法合一”后,權力如何分配,同樣是爭議所在。
“這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難度,唯一的阻礙是部門之間的分歧。”徐煥東這樣總結。記者 徐霄桐 實習生 孫悅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采購 政府 政府采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