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低碳環保重在踐行
“低碳”是當代社會的流行詞,輿論如今似乎更多地只聚焦于“改變生活習慣”。比如,倡導以步代車、少搭電梯、少看電視、少開空調;祭祀掃墓時不燒香、放炮;用發條式鐘表來替換電子表;主張把更多的事情放在白天做等等。
最近的一個生動例子是,一年一度的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近日在全球接力舉行,世界各地不少地標建筑舉行了熄燈一小時活動。從2007年誕生至今,這一環保的行為藝術已變成了數千個城市參與的全球節日。這些行為的背后,反映出生態意識覺醒后的公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之意,值得積極肯定。
雖說一個人少開幾次電燈、少用幾次電腦、少開一天車等偶然的自我約束行為,所節省的能源與全社會生產、生活用電相比,有點微不足道,但如果每個人都成為低碳生活的忠實踐行者,那就會積少成多,最終匯聚成一個龐大的數字。所以,對于“地球一小時”活動,人們不能以娛樂的心態去看待,而應該以此為契機,引導自己和他人做好平時的節約用電、低碳環保等工作。樹立這一活動所倡導的環保理念,并真正落實到個人的實際行動之中,這才是活動的初衷所在,效果也才更長久。
應該看到,堅持低碳理念,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習慣,還包括能源生產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節能減排不能靠更多的拉閘限電,更要靠利用好潮汐、風能、核能及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逐步替代石油、煤炭等高耗能源。這才是我們走向低碳經濟、享受低碳生活的科學途徑和發展趨勢。
當前,各地正在興建的地鐵工程,相對于擁堵的汽車交通而言也是一種低碳出行方式;正在擴建的城市集中供暖工程,相對于家家爐火、戶戶冒煙的傳統取暖方式更是一種低碳進步。相反,恰恰是我們以往推崇的一些傳統行為,如燃放鞭炮焰火、參加篝火燒烤、舉行燭光晚宴,才是典型的高碳方式。
實踐表明,任何一種社會主流習慣的形成,僅靠輿論引導、宣傳教導和理念倡導的自覺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必要的政策引導、法規約束、制度保障和利益回報才是形成社會習慣的保障。所以,應讓企業從低碳經濟中獲取利益,讓民眾從低碳生活中享受好處,才能逐步建設文明清潔、生態和諧的低碳社會,并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色宜居的家園。
編輯:羅韋
關鍵詞:低碳 環保 踐行 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