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一位名醫和他的履職情懷
林紹彬,福州市第二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導。1982年8月畢業于福建醫學院醫療系,長期工作在基層醫院臨床崗位。心血管內科、二維超聲心動圖、電生理、心臟起搏器是他的特長。他擔任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委會委員、全國中西醫結合醫師協會心血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西醫結合急救分會常委;福建省中西醫結合急救分會主委、心血管分會副主委等。1995年4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副主委,九三學社福州市主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福州市政協副主席。
林紹彬以廣闊的視野積極建言獻策,聚焦百姓關切,呼吁醫療體制改革和探索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其執筆撰寫提案達100多件。其中,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6年多來,共提交了46件提案,提案中的許多意見和建議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和采納。
■■“半夜院長”
林紹彬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東瀚鎮。其父親是村里的老支書,父親的勤勞樸素、熱心為群眾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他。身為一個地道農民的兒子,他從小與大海田畦為伍,無論是上山種地瓜花生,還是下海撈魚蝦養殖,風里來雨里去,他都能堅持邊勞動邊讀書,艱苦的生活環境也磨煉出林紹彬堅毅果敢的性格。有一次,他騎著自行車在山路上摔了個頭破血流,縫了十多針,住院半個月,鄉村欠發達的衛生條件讓他從此立下了從醫的志愿。
1977年高考恢復后,他如愿考上了福建醫科大學醫療系。五年的刻苦學習為他今后成為一名好醫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畢業后,他成為莆田市醫院內科住院醫生、福州市第二醫院心內科、急救中心主任醫師等,開始了為病人解除痛苦忙碌勞累又無怨無悔的職業生涯。
醫生的工作讓他感覺到如魚得水,來自農村的他特別能體會到農民看病的困難,在門診時常常為了病人的診療而工作到下午兩三點還顧不上吃飯。特別對從邊遠山區慕名而來的病人,他是寧可不下班也要把病人看完。林紹彬所從事的心血管專業原本風險就很大,隨著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他的工作強度可想而知。曾經有人問他:“你一天到晚這么忙,不累么?”他總是說:“累!但是把病人看好了,再累也值得!”
勤奮和努力成就了機遇,林紹彬走上了副院長的領導崗位。作為副院長,他所分管的業務是醫院里最艱苦的工作之一。上任之后,他更沒有了下班的概念,特別在出現突發事件、群體傷亡時,總是沒日沒夜地干,有一次福州連江縣發生重大車禍,轉來20多個傷員,林紹彬在醫院一口氣呆了三天兩夜,回家時疲勞得連路都走不動了。重危急難病人往往在夜間發病,所以常常在三更半夜接到電話,他總是立即動身前往醫院,一干就到天亮。當黎明的晨曦印上天際時,他才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但臉上總會多出一份欣慰的笑容,因為生命又一次戰勝了死亡。他的辛勞為他在醫院里贏得了一個美譽:“半夜院長”。
1996年,林紹彬主動申請參加援藏醫療隊,工作在西藏林芝地區米林縣。高原的醫療衛生條件不盡如人意,但是林紹彬用精湛的醫術和忘我的工作博得藏族同胞的好評。有一天夜間十點,突然一位中年藏胞因肝硬化大出血昏迷休克送到醫院。林紹彬聞訊趕來邊搶救邊求援,大家群策群力,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經過兩天兩夜的搶救,病人終于轉危為安,從昏迷中清醒過來。病人出院時藏胞們感激地把雪白的哈達獻給了林紹彬和他的同事們。藏胞們稱贊他們是雪域高原的神醫,在他們離開西藏時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地流下了惜別的淚水。
醫療工作是一項集體勞動。林紹彬深知只有大家共同提高才能形成一個高層次的知識團隊,才能發揮更高更好更有效的作用。為此他帶頭組建了第二屆福建省中西醫結合急救學會,團結仁人志士,廣納人才,制定各種規章制度,把中西醫結合急救工作在學術上規范整合起來,經常開展閩臺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由于他工作出色,該學會連續幾年被省醫學會評為先進學會。同時在內科領域,他也因為自己出色的業績與資歷擔任了省、市有關學會的許多重要學術職務,他把這些看成榮譽也當成一種責任,鞭策自己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分鐘就是一條命”
“對于危重病人搶救來說,一分鐘就是一條命。應該盡快出臺、實施相關措施,讓醫生可以放心地救死扶傷。”林紹彬委員在2008年全國政協會議小組發言中的這句話,被媒體評為當年全國兩會上最動聽的十句話之一。林紹彬對此談起記憶深刻的一件事:一次120送來一個大動脈斷了大出血的危重病人,當時患者失血性休克、性命垂危,家人又不在場,無法辦簽字手續。為治病救人,醫院急救中心立即冒著風險給他輸血、搶救,終于把他的命保住了。但沒想到病人蘇醒過來后居然興師問罪:“你們沒經我同意,為什么給我輸血,萬一我感染艾滋病怎么辦?”醫生們聽了心里特別難受。
這件事給林紹彬觸動很大。“據我了解,這種情況在全國都很普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既不利于病人的搶救,也給醫護人員造成很大的壓力和隱患,增加了社會不和諧因素。”他說,醫院經常碰到“三無病人”(無名字、無職業、無親屬),特別是急診室,面對意識不清的危急重癥病人,家屬又不在場,無法對手術或急救措施簽字。“遇到這種情況,醫生們常常是左右為難:當機立斷搶救吧,有違法律程序,說不準就會被告上法庭;見死不救吧,有違職業道德;當然,我們通常是選擇救死扶傷,冒著風險搶救病人,但卻給醫生造成了很大麻煩:一是容易產生醫療糾紛,危及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二是醫療費拖欠,影響了醫院救死扶傷的積極性。”林紹彬深有感觸。
為此,林紹彬委員經過深入調研和周密思考,向全國政協提交了提案,建議全國人大應對醫師法進行修訂,賦予醫護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自主決定搶救病人的權利,并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免予追究法律責任。同時,要提供專門的“三無病人”救治經費,國家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撥出專項資金,為急救“三無病人”提供資金保障。
2008年下半年,國家衛生部就此問題進行聯合調研,并于2010年3月1日,出臺了修訂完善后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第十條明確了“……為搶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權人無法及時簽字的情況下,可由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簽字”。為醫務人員早期、快速、有效搶救“三無病人”患者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又出臺了《需要緊急救治的急危重傷病標準及診療規范》,明確了疾病應急救助制度中需要緊急救治的急危重傷病標準,為醫務人員應急救治“三無病人”提供了法律依據,使許多急危重及“三無病人”得到及時救助。同時,《規范》也促進了全國的院前急救、醫院急診科和重癥醫學科的軟硬件建設。而備受關注的執業醫師法修訂已列入國家衛生計生委2013年的立法計劃,中醫、中西醫結合醫師執業的相關法規也將有望納入修訂范圍。
編輯:羅韋
關鍵詞:林紹彬 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