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孫蔭環:新型城鎮化的探路者
■■產城結合防止“空城”、“睡城”
城鎮化容易遇到兩個問題:一是人來了,城市沒準備好;二是城市準備好了,人不愿意來。在各地有關新城區的文件規劃中,一般都提到了較高的建設標準,但由于產業支撐不足,出現了不少“空城”和“睡城”。
孫蔭環說,主導產業是城鎮化的核心內容,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求專不求全、求量更重質,找準區域經濟增長極,形成產業集群。特別是在有條件的地區,更要做好現代、高端、知識型產業的規劃。
他說,從開發運營大連軟件園和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的實踐中,可以得出一條重要結論:在城鎮化主導產業構建時,一定要注重發展資源消耗少、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就業人員素質高、低碳環保的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在這點上,大連軟件園成效顯著。目前,軟件園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軟件精英近8萬人,每增加1位軟件工程師,又能帶動5至8個餐飲、航空、物流等相關行業人員就業。人口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使園區成為一個高智社區,軟件業所產生釋放的能量已成為城市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則更進一步,以綠色化、高端化為方向,重點引進國內外著名企業研發中心、著名設計公司、重點科研院所和重點大學的研發機構、各類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創意產業、現代服務等產業集群。
目前,已有包括簡柏特、固特異等5家世界500強在內的近70家企業入駐科技城。2014年,億達集團將進一步加快新城核心區投資建設招商的步伐,計劃投資100億元,新開工100萬平方米,引進入園企業50家、世界500強5家,力爭早日將生態科技創新城打造成為以軟件研發、信息服務、創意產業、工業設計、民用設計、金融服務、國際教育等為業態的知識產業區,以高知識、高人均產出、人腦加電腦在樓宇中創造高附加值的創新區,集工作、生活、教育、商業、健康于一體的,節能、環保、低碳、無污染的現代新興知識產業聚集區,為大連再增添一個千億以上產值的“現代科技新興服務產業聚集區”。
有學者指出,城鎮化推進中,社區規劃至關重要,其商業服務、科教文衛等建設水平,決定一個城鎮的建設質量乃至成敗。
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的開發建設,遵循的正是這一思路。新城開發不是環套環、攤大餅式模式,而是采用細胞核式,即以3平方公里為一個組團,在這個組團中有產業、住宅、商業配套、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全部城市元素,每個人的活動半徑最多步行15分鐘。每個組團居民約3萬人,其中至少一半人既在這里生活又在這里工作。
億達集團將在新城生態城核心起步區建設十幾個這樣的組團,這些組團日漸成熟之后,將組成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依托,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綜合生態城。
■■以人為本絕不虧待原住民
從軟件園和生態科技創新城,其建設始終貫穿一個理念——城市開發最不能虧待的就是原住民。
在孫蔭環看來,城鎮化首先要涉及土地轉化,如果得不到土地原住民的支持,就會造成新的社會矛盾,城鎮化也會遇阻。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失地農民安置問題上,企業“沒有給政府帶來任何麻煩”。
記者在生態科技創新城內參觀了一片為原住民建設的回遷小區,經小區保安準入后,一片蒼翠映入眼簾,五六層的歐式板樓掩映其中,錯落有致。這個小區由大東溝村民自己選址,物業自治。小區在村委會辦公樓前,視野開闊,風鳴谷應,是整個新城最好的位置。
大東溝村是大連甘井子區辛寨子街道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共606戶,1440人,曾是全區經濟水平排名最后的村,住房老舊,交通閉塞。
祖輩生活在這里的60歲村民于學濤,當時不明白新城能給這里帶來什么好處,只看到來這里的人越來越多,施工隊伍除掉雜草,開墾出一塊塊土地。2007年9月,他與其他村民一道,收到一份土地補償協議。根據這份令人欣喜且后來完全兌現的協議,農民不僅不離本土,還能享受到高標準的城市商品房。核算下來,每戶人家可獲得2.5套新住房。
2008年4月,大東溝村安居回遷工程破土動工。兩年后,全村606戶居民全部搬遷入住1200余套新居,人均居住面積增長60%以上。
為保障村民長期收益,億達集團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商業、1.2萬平方米的可租賃公寓作為村集體所屬物業,村民以股份制方式長期獲利。此外,在新城開發建設過程中,道路、圍墻、土石方以及綠化等工程建設優先雇傭本地村民,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
這套安置原住民的“大東溝村模式”,在其它區塊的開發建設中也得以采用。例如,今年底,隸屬于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的金龍寺溝村,600多戶村民將回遷新居。新居工程中,除了11.9萬平方米住宅面積,還有商業面積約2.78萬平方米,可出租公寓面積2萬平方米。
建好住房只是第一步。“原住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如果簡單地給錢給房讓人走人,感情也就沒了。”億達集團旗下具體負責新城建設的大連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問宏宇說,“一些地方搞城鎮化時,農民失了地,上了樓,得了一點補償,就買輛摩托車載客掙錢,等城區開發完了,他們又失業了,子女也上不起學。”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們所建設的,不單單是個產業園區,而是一個新城市,應該讓農民成為真正的市民,繼而變成有權利意識的公民。”問宏宇認為,在新城建設過程中,農民土地要轉化為高端生產服務業的園區資產,就必須讓農民也變成資產擁有者,享受城鎮化帶來的紅利。
更重要的是,要讓農民接受培訓。如果農民的孩子仍然接受農村教育體系,即使農民戶口變成城市戶口,“50年后農民還是農民”。為此,億達緊密配合政府規劃,在新城配套建設了國際一流的中小學校。去年9月,小學投入使用,首批300多名孩子已經入學,他們中既有原住民的子弟,也有世界500強企業員工的子女。今年下半年,中學也將開學。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商業模式未免成本太高,但問宏宇說,首先要讓社會好,企業才能發展。“不能用做小項目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一座城市的運營。”
■■嚴格生態準入
力戒“裝進籃子都是菜”
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態宜居。孫蔭環說:“城市的未來,會因為擁有山林而變得優雅,如果都是鋼筋混凝土,城市也就失去了意義。”
在大連軟件園,有一棵梧桐樹格外觸目。它的存在曾給園區規劃者出了一道難題:這棵樹生長的位置與園區道路規劃嚴重沖突。大樹無言,規劃人員繞樹而行,沉吟良久,最終犧牲園區規劃的整齊劃一,讓它自由生長。這是軟件園對原有生態和自然遺產的一份尊重。
迄今,軟件園已在國內外業界獲得眾多榮譽,但其尤其看重的,是一個似乎與軟件無關的稱號——聯合國“國際花園社區”金獎。2009年,以產業園區入圍比賽的大連軟件園,憑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工作、教育、生活于一體的環保社區,一舉摘得桂冠,成為世界上首家獲此殊榮的產業園區。
據統計,比照同面積的工業園區,軟件園在15年間共節省22億度電,可供120萬人的中等城市工作和生活一年,并減少21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生態科技創新城,“生態”二字更是靈魂。“保護原生態,再造新生態”不僅是新城的發展原則,而且是最大的競爭力。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大連視察時指出,高新區要擇優引入企業和項目,不能裝進籃子都是“菜”。對此,從新城開發決策者到建設者深有同感并形成了共識:新城要有兩個產業門檻:一是生態門檻,未來所要引進的產業和企業,都應符合生態標準、環保低碳;二是高科技創新性門檻,企業應該具備高科技特點和創新型特色,符合新城總體產業發展方向。
在招商選資時,入駐企業的每一棟樓宇單位GDP能耗水耗等,都經過準確測算,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項目,哪怕能創造再大的經濟效益,也一概拒之門外。
大連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志強說:“實際操作中,我們已經婉拒了某些大型能源企業的入駐意向,有的科研院所也被忍痛割愛,因為他們的整體項目中包含生產制造業成分,過不去生態門檻。”
嚴格的準入制度,會否減緩新城的產業聚集速度?孫蔭環并不擔心。他說,隨著城市分工更加明確,這里將成為東北最高端的產業聚集區,必然會把最高端的人才、最高端的產業吸引進來。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筑咨詢與研發中心主任張伯倫帶領他的團隊,曾為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制定了一部“牧城驛指數”,為開發者和入駐者確立了“生態法則”,使這里的每個企業和個人都做到低碳、節能,懂得“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2050年的一天,我大概快90歲了。”張伯倫暢想未來,“作為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的一名居民,我會清晨起來,步行5分鐘,到周邊的綠色社區與朋友們交流,沿路可見醫療和商業設施,然后走進旁邊的森林,去看一看我栽種的一棵樹,樹旁有松鼠跳躍,晚上看一場音樂會,或者走上坡地享受月光,就像走進了七個小矮人的童話世界。”如今,在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這份暢想已經有了清晰的現實雛形。
編輯:羅韋
關鍵詞:新城 產業 生態 大連 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