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合理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引領團隊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競爭力和貢獻率的基礎。”在9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唐明委員提到了科技評價體系對于團隊創新的作用。[詳細]
參加了三峽工程、黃河治理、南水北調工程設計和研究工作的王光謙常委說起清華大學,他是又自豪又“焦慮”:“50年前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的口號是‘工程師的搖籃’,可是現在一些工科人才,演變為只會寫論文,不會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超級寫手’。”[詳細]
在9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從事基礎研究的沈保根委員和從事應用研究的胡剛委員,雖致力于科技領域的不同方向,但對科技評價體系,選擇站在同一觀點立場上。[詳細]
原始創新研究是我國科研的薄弱環節。劉永長期從事核工業中的原始創新研究,研究的周期長、探索性強、風險大,條件艱苦,遠沒有他表現得“風輕云淡”。[詳細]
在7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來自高校、科研單位的委員們,一邊為人才計劃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和進步而欣喜,一邊為有些“人才工程”變成了“帽子工程”,誤導了一些青年學者的發展方向、破壞了科研生態環境而著急。[詳細]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評價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過分重視論文數量和期刊級別,忽視工作的實際價值和創新貢獻。重“帽子”、重經費,過分追求人才稱號,科技評價與崗位薪酬等物質化待遇直接掛鉤過多,擴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等,這些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詳細]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評價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過分重視論文數量和期刊級別,忽視工作的實際價值和創新貢獻。重“帽子”、重經費,過分追求人才稱號,科技評價與崗位薪酬等物質化待遇直接掛鉤過多,擴大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等,這些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詳細]
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科技評價標準應隨之變化。面對全面提高科研工作質量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如何建立客觀公正的科技評價體系以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效益,顯得至關重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