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數字經濟新動力正在開啟新周期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八十三
5月17日,全國政協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會上用“全方位變革”來形容數字經濟帶來的變化。
如果用經濟周期理論來審視當下數字經濟,我們會驚喜地發現,這個“全方位變革”的一個直接結果,大概率會開啟中國新一輪增長周期。
經濟周期理論幾乎伴隨著中外經濟學理論的萌芽和發展全過程。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了我國春秋時期的越國著名謀臣計然,通過運用經濟周期理論,實現國家經濟強盛的故事。
計然發現,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會呈現周期性波動,治理國家或者經商,必須遵循這個現實。“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近代以來,伴隨商品經濟發展,對經濟周期的研究也日趨深入。
1862年,法國經濟學家克里門特·朱格拉在《論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商業危機以及發生周期》一書中首次提出,市場存在著9至10年的周期性波動。
1926年,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發現,發達市場經濟體中存在一個為期50至60年的經濟周期。
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茲在《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一書中,首次提出市場中存在一個長度約為20年的周期性波動。
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描繪了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周期性波動,并且會呈現繁榮、恐慌、蕭條、復蘇四個階段的循環運動,政府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而有所作為。
就此,經濟周期理論和經濟調控開始從學界廣泛而深刻地走向了現實,并且影響了此后各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這些理論,也被后世學者用理論提出者的名字來命名。隨著研究深入,學者們也逐漸形成了共識:經濟周期與生產要素波動有直接關聯。
比如,朱格拉周期與設備更新周期有關,庫茲涅茨周期與建筑業周期有關,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形成則是技術創新周期的結果。
當下,已經有學者發現,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推動形成一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因為全球化的推進和科技革命的深度不斷擴展,這個經濟周期的長度和廣度將更具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無疑是那顆最閃亮的星。
如果說,前30年是信息技術革命的萌發、擴散期,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成功抓住了這次機遇,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并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那么,未來的30年,在政策強力推動下,中國必將引領全球信息技術革命不斷走向深化。
眼下,承擔這個使命的就是數字經濟。
這也正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與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并列的應有之義。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5月24日 第 05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 經濟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