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宏觀 金融 行業 國企 民企 人物 新資訊

首頁>經濟>資訊

從GDP看各地支持“專精特新”

2022年02月18日 10:01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從近期已發布的省市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GDP的量與質提升較明顯的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科技創新動能強勁,其中“專精特新”是重點發展對象。從全國來看,據工信部的統計,全國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其中民營企業3767家,占比達79.1%。來自全國工商聯的信息顯示,在2000年度至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類項目中,民營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的項目累計獲得3項特等獎、31項一等獎和710項二等獎,分別占15.8%、13.4%和21.6%。從地方兩會上傳遞出什么“專精特新”的聲音,人民政協報記者從各地發回報道——

吼!“蘇大強”的“小老虎”來了

——從三個典型看江蘇如何打造“專精特新”企業

記者 江迪 通訊員 金宏源 朱自元

江蘇,人送外號“蘇大強”,2021年,江蘇GDP突破11萬億元。截至目前,江蘇共培育創建28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包括冠軍產品104家,數量居全國前列。這些“專精特新”,雖然個頭不大,但虎虎生威,也是江蘇經濟杰出的代言人。2022年,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表示,江蘇將“大力培育行業單項冠軍,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支持他們以獨門絕技贏得競爭優勢”。

一直以來,“專精特新”是江蘇各級政協組織、政協委員高度關注的領域,大家為此建言獻策,共同為建設越來越強的“蘇大強”出力。近期,人民政協報記者奔赴常州等地,從政協的視角,探秘“蘇大強”的“小老虎”們是在怎樣的營商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常州“隱形冠軍”

多年前就有“地方糧票”

常州,中國近代工商業發祥地之一,崇尚實業是常州工業文化顯著特質。常州制造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一直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心頭寶”。早在多年前,常州市工信局按市場占有率、專利技術等專項指標,排出全市有200多家企業主導產品在國內細分市場的占有率位居前三,俗稱為“隱形冠軍”。

“這種稱法是因當時推進工作的需要,沒有上級或專業部門的規定提法或專業口徑。他們都享受到了‘地方糧票’的優惠扶持政策。這些企業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專精特新’企業主力軍。客觀反映了常州中小企業的強勁實力和工作的超前謀劃。之后,2018年常州在江蘇全省率先出臺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常州市政協委員謝忠秋對人民政協報記者說。

2021年9月,常州市十三次黨代會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專精特新”培育工程,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倍增計劃等,充分吸收采納了2021年市政協常委會重點協商課題提出的對策建議。該課題圍繞“育引專精特新小巨人,鍛鑄智造名城新優勢”匯聚了多方智慧。

常州在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方面,突出“三抓”:

一抓平臺建設優化服務,聚焦升級政策賦能,創新技術、融資等五大服務,致力支撐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目前全市擁有2家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3家國家級小微企業雙創基地、5家省四星級服務平臺。

二抓梯度體系強化儲備,圍繞全市重點發展的10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國家、省、市三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入庫培育的企業超過500家。

三抓分級扶持強化激勵,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獎勵100萬元,額度實現翻番;對省級、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和20萬元獎勵,實現全覆蓋。

針對下一步工作,常州市政協建議,要完善梯度培育機制。要加快設立優質企業培育庫。要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放到與大企業大項目攻堅同等重要位置,實行市領導負責的專班推進工作機制。

做強“專精特新”服務平臺

江蘇的“專精特新”企業中有不少是民營家族企業。無錫市政協委員邵焜琨是家族環保企業的第三代傳人。對他來說,繼承家族企業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但要帶領家族企業升級,可得好好動一番腦筋。

“在父輩開創事業的年代,環保產業還只是一個小產業。如今,我們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對待這個產業。環保產業正向著國際化、高質量產業發展集群方向改變。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創新工作者,我深感環保產業發展是國勢所驅。”邵焜琨說。

近年來,邵焜琨帶領團隊將企業從傳統環保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打造成國內領先的技術轉化平臺、產業孵化平臺和智能制造平臺——國合環境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已累計投資孵化生態鏈企業24家,多家成為“專精特新”企業。

2019年,國合基地正式寫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成為江蘇省重點推進建設的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2021年,國合基地正式提出“三國三合”發展戰略,即與國家合拍、與國際合作、與國企合力。國合基地要創造中國特色“混改”典型范例。

結合孵化專精特新企業的感受,邵焜琨希望:政府部門在出臺專精特新培育政策時,也要多關注平臺載體建設。鼓勵和引導一批特色產業專精特新科創平臺載體建設,為企業的培育和成長提供專業化服務,加速企業成長,提高培育成功率。在宣傳引導方面,繼續弘揚“四千四萬”精神,將爭第一、創唯一的精氣神與“專精特新”企業的持續創新相結合,樹立專精特新創新創業典型人物,提升社會影響力。

既要腳踏實地也要國際視野

有數據顯示,目前超過一半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在中國擁有自己的分公司。德國管理學家、“隱形冠軍之父”西蒙近日撰文指出,只有在中國生產、研發,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才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在蘇州太倉,西學中用,是那里“專精特新”企業迅速成長的路徑之一。大家從德國老師那里學到了不少好東西。

據了解,蘇州太倉集聚了410家德企,其中包含8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近年來,太倉市大力推進本地民營企業與德企的配套協作,鼓勵民營企業學習德企的先進管理經驗,通過舉辦民營企業走進德企、開展培訓班等方式促進民企與德企溝通交流。

太倉市政協委員陳利忠所負責的康輝醫療科技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發婦產科設備、老齡輔具、無障礙適老環境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于在向德企的學習借鑒與交流合作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創新轉型。在研發方面,康輝科技于2018年在德國成立中德工業設計工作室,重點在醫療器械領域開展研發。在生產方面,我們與德企開展戰略合作,目前已投資近3000萬元上馬了智能制造產線。在管理方面,我們聯合德企為企業匹配全新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降低了生產成本。”陳利忠說。

今年太倉市政協全會期間,“專精特新”再一次成為委員的聚焦點。楊勇等多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關于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群體的提案。

委員們在建議加快建設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助力平臺,圍繞特色產業“強鏈補鏈”的基礎上,還專門提出,要加強民企與德企深度合作,建立交流合作機制。這份提案,已被列為太倉市政協的年度重點提案,后續將由市領導領銜督辦。

“小巨人”,我們挺你!

記者 顧意亮

在2022年上海兩會上,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00家。

上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官方數據顯示,上海擁有“專精特新”企業300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2家。

“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00家”,底氣何在?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是言:落實對中小微企業的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深入推動“政會銀企”四方合作破解融資難,啟動建設首批中小企業創新園……

“落實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這個點打得準!”在上海市政協委員虞鋼看來,“專精特新”中的一眾“獨角獸”“小巨人”,回溯其成長過程,往往是一路默默無聞。“在人才、土地、財稅、投資等方面往往還不太受關注,得到政府、投資機構、銀行等資源部門支持和扶持力度還不夠,很多中小企業每每是獨自打拼、小心摸索。”

虞鋼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面賦能支持,創業孵化平臺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在實施新增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計劃時,要將培育創業孵化平臺企業一并考慮進去,將其列入與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同等政策獎勵對象。并引導全市產業基金、創投基金加大對創業孵化平臺資金扶持,同時建立適當容錯機制,緩解中小企業及孵化平臺短期資金壓力。”

“展望‘新增500家’的氣魄讓人振奮,掂量‘已有的3000余家’的家底有待進一步重視。”市政協委員駱山鷹認為,對于已經取得“專精特新”特別是市級“專精特新”資質的企業,更要采取進一步支持發展政策和指明后續路徑。

“如提供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的信貸額度和合適的債券品種、向大型企業推薦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的產品和技術、提高政府采購中‘專精特新’企業的比重等等。”駱山鷹提出,相關部門要大膽嘗試,將上海市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打造成為上海科創板的重要后備力量和生力軍。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推進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將重視民營科技創新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去年9月,上海市工商聯、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正式組建成立了上海市民營經濟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旨在有效整合職能優勢,形成工作合力,并提出了培育重點領域“上海標準”,主動服務上海發展大局,以標準化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措施。

“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迫切需要民營經濟以更大力度推動高水平標準創新。”在2021民營經濟標準創新大會上,龔正如是說。

這是上海對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回答。在未來,我們要依靠科技創新、依靠技術提升經濟質量,實現經濟實力的再超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會發揮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對此,申城的“獨角獸”“小巨人”們很有信心。

把握戰略機遇邁向“專精特新”

記者 韓冬

本月初,《2021四川民營經濟發展報告》出爐,四川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9375.1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為54.5%;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

“這表明,我省民營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日前,四川省政協常委代平在接受人民政協報采訪時表示,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先后出臺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等措施,大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同時,報告中也指出,四川民營經濟發展還存在持續增長乏力、二產略顯疲態等問題和短板。而這也是他下一步重點關注的問題。

“專精特新企業活力迸發、逆勢增長,已成為新形勢下經濟強韌性、煥生機的關鍵基礎。”一直非常關注民營經濟發展的省政協委員延華介紹,據她了解,四川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的99.40%;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占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的98.64%,“從企業科技創新角度,民營企業不僅是引領者而且幾乎是全部‘擔當’。”

為支持更多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在今年省政協全會期間,延華代表民建、九三等界別面對面向省長黃強提出建議,加強平臺建設,形成政產學研聯動的創新生態圈;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動能;加快加強社會風險資本體系建設,更好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創新研發資金以及配置資源;鼓勵傳統中小企業通過數字賦能,提質增效。

針對四川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人才隊伍較弱等瓶頸,省政協常委李亞蓮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在她看來,成渝地區高校有203所,聚集科研人員8.6萬余人,每年都會產出大量科技成果,但卻缺乏轉移轉化渠道。為此,她建議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試平臺;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支持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和隊伍建設。

成都市政協委員王勁夫也有類似想法,在今年成都市政協全會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助力“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建議搭建區域性高規模、高水平、專業化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聚集高校院所、工業設計、管理咨詢、知識產權、財稅等多方資源,共同助力“專精特新”企業提檔提能;以產業功能區為核心,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創新服務生態體系;開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項培育行動。

“去年底,國家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小企業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省政協常委江云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正乘著東風向“專精特新”轉型。根據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公布的數據,去年,四川又有65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四川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總數達到了23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07家。

補鏈強鏈看“專精特新”

記者 照寧

今年,廈門市兩會期間,廈門市市長黃文輝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廈門市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力以赴實現穩增長。

2021年,廈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家、福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7家、市級769家。2022年,廈門市將力爭凈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0家;加快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持續打造一批專精特新、瞪羚和獨角獸企業。

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和企業梯度培育行動”。對此,廈門市政協委員、福信集團董事長吳迪感受深刻。他表示,近年來,廈門充分發揮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此基礎上,還有大量初創期的中小微企業存在巨大的培育潛力。這些企業都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但實現高速高質量發展也對企業自身和外部產業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吳迪認為初創期的“專精特新”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首先是產業鏈協同效應發揮不充分。部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下游客戶集中度較高,供應鏈建設比較薄弱,“單打獨斗”的情況比較明顯;其次是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尚未形成體系,其制度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另外,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不足。由于數字化轉型投資周期長、成本高,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相對匱乏,與大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有擴大趨勢,對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制約。

在吳迪看來,報告中的“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企業梯度培育行動”正是幫助初創期專精特新企業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舉措。具體到實際工作中,他認為,要加速打造高新產業集群,支持企業協同發展,應進一步建設高端制造示范基地和專精特新特色園區,吸引并支持更多高新產業龍頭企業在廈門落地,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打造良好生態。

對于目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吳迪指出,應在融資、辦理上市服務、上市企業個性化融資服務等方面進行積極有效的創新探索。給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

中小企業的“數字鴻溝”如何破解?吳迪表示,政府和行業組織應主動提供“外力”,加強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幫扶工作,推動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和企業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工業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公共服務平臺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培育,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全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在生產、研發、交付等環節上快速實現科學化、標準化,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夯實“專精特新”基礎工程

記者 王有強 通訊員 劉勇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激發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的重要力量。”日前,河南省政協常委、漯河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黃耀春如是說。

截至目前,漯河市擁有省級制造業頭雁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家;新增國家級高技術企業3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2022年,漯河市提出,將圍繞建設創新之城重點任務,加強科技創新力度,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1.96%以上;圍繞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頭雁”企業特別是“小升規”企業,實施科技改造項目300個以上,完成年度投資400億元。

如何推進“專精特新”企業向縱深發展,黃耀春認為,要從問題入手,著力解決阻礙科技創新進步的“攔路虎”。他認為,漯河市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工作中尚存在企業數量少、新興產業比例偏小等問題。他建議,要按照打造“1+8+N”產業體系的目標,大力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活動,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和創新驅動力,加快打造全市工業發展第二梯隊和后備力量。

“要夯實‘專精特新’的基礎工程。”黃耀春說,要強化政策支持,既要用好現有政策,還要抓好下一步的政策制度設計。要強化產業鏈延鏈補鏈,加大雙匯、衛龍、金大地等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做強主鏈企業;堅持“三鏈同構”,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造紙、醫藥、鹽化工、物流、動物飼料等六大產業,培育發展食品機械、包裝、添加劑、冷鏈物流、功能性食品等產業,形成完整產業鏈;通過專業園區強鏈、延鏈、補鏈,引進、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促進產業進一步完善。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2月18日   第 07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GDP 專精特新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