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李健:仍是少年
文/記者 韓雪 圖/記者 姜貴東
李健:
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經濟與貿易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國家一級專業社會團體《中國詩酒文化協會》副會長。
認識李健委員好幾年了,記得第一次見面,是4年前跟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的一次調研活動中。
那是在北京飛赴湖南的航班上。我拿著登機牌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就看到我的座位旁邊,早已坐定了一位難測出具體年齡的男性。平靜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身著淺色襯衫、深色夾克的身形仍很瘦削。由于正低著頭看手機,能看到他一頭的黑發不算濃密卻也均勻。能大致判斷,這人在40歲到50歲之間。
坐下后攀談了幾句,知道了他的姓名,李健。說話間抓緊用手機百度了一下,52歲,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結合身份,才豁然他的年輕感從何而來。
學者尤其是高校學者,由于經常和學生們在一起,普遍看起來都比較年輕。
后來,局限于他身上所附著的“理工院校”“人文社科教授”的標簽,對他的采訪定位始終不是很清晰。雖然一直斷斷續續地保持著工作聯系,也直接采訪過他,又時不時看到本報同事、別家同行對他的報道,還幾次在全國政協協商議政活動中看到他現場發言的身影。但一直,這位學者型委員自帶的話題不多,受到媒體的關注也并不算太熱烈。
今年兩會期間,恰好跟李健委員在同一個駐地。接觸深了,發現像他這樣的學者型委員身上,對各類現象看得透、對存在問題思考得深,敢說“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建議,自帶著傳統知識分子的率真風格。
但同時,又由于表達嚴謹的牽制,他的建議,雖然也上過兩會熱搜的榜首,卻很少成為大眾追捧的“爆款”。而在委員圈和學術層,他則廣受歡迎。總有人能讀懂他規整措辭背后的未盡之言,時常有觀點相同者,主動找他交流看法。而在專委會的媒體見面會上,他是兩個委員代表當中的一個,實實在在地向媒體回答委員該如何寫好提案……
在駐地散步時,李健就遇到過其他界別的委員迎面走來,老遠就沖他豎著大拇指,夸他的建議提得準。他們站在路邊交流時,正好有日光拂過,李健的黑發中,也開始夾雜了灰白。
數十年磨一劍:這么遠,那么近
李健被其他委員夸贊的那條建議,被質疑跟他的本職身份有點遠。“不算遠。”他自己說,“不都是學術界的事嘛。”
3月4日,全國政協全體會議開幕當天的上午,李健在百度賬號上,發布了《讓院士稱號回歸榮譽性、學術性本質的提案》。這個賬號簡介里,李健進行了實名認證: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不到40分鐘,閱讀量突破了百萬。兩會結束時,已經有633.2萬的閱讀量。其中,5.3萬點贊量的背后,代表了人們的認可。
“院士本質上是一種學術稱號、榮譽稱號,不是職稱也不是一種職位。”提這個建議,李健經過了一番求證和論證。
不少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文件中,直接標明“院士(副部級)”的并不鮮見。比照副部級待遇給院士分房子、配車、配秘書等現象也有存在。
語速慢的李健,條分縷析地對比著兩者的區別,“副部級是公務員級別中的一個簡稱,院士稱號是一個榮譽性稱號,與公務員的級別是不能畫等號的。”
根據國家現行規定,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雖然相當于副部級,但并不是副部級,而且待遇本身,是為了促進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尊重,以保障院士的科研條件。
一次會議上,主持人介紹與會者的身份。當念到某個教授時,李健聽到主持人猶豫了一下,還是念出了身份介紹括號中副部級這三個字。其實會前不久,李健和主持人剛剛討論過這個話題,有著一致的觀點。
再后來,李健也忍不住在心底追問:“為什么會有這種掛鉤?”
院士稱號與行政等級直接掛鉤,容易滋生學術的浮躁和對頭銜的追逐。而提這樣的建議,是會得罪人的。
但現實環境使李健沒辦法不出聲:“這時,正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嚴謹治學、潛心研究,攀登科技高峰,突破‘卡脖子’技術,建設科技強國。讓院士稱號真正回歸榮譽性、學術性本質,是正本清源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李健也從中讀出了明確的訊息:國家是打算在穩基本盤的基礎上布設新的重點,重點主要是在科技投入上。
“‘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2021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這些內容,就顯示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也是面對一些國家科技鉗制采取的針對性措施。
毛澤東曾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同樣的道理,科研規劃確定了,科研人員就將起到決定因素。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