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北部生態發展區如何“彎道超車”
——廣東省政協為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破題
人民政協網廣東12月20日電(記者 林儀 揭春雁 通訊員 羅繼生)
“我們在‘一核’‘一帶’上花了很多精力,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在‘一區’上稍顯落后。能否通過省、市政協聯動,為‘一區’破題?”這是省政協主席王榮出的題。
一直以來,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突出“痛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廣東在2018年提出了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一核”即珠三角地區,是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一帶”即沿海經濟帶,是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一區”即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
12月16日省政協召開北部生態發展區研討座談會,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市政協負責人和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工作方向和計劃。
今年,廣東省政協圍繞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開展了多項履職工作,其中,省政協港澳臺委開展了“以旅游產業為抓手,助力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的專題調研,省人資環委聯合廣東省科學院開展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發展”的專題調研。
4月至5月,省政協人資環委調研組先后實地調研云浮、清遠、廣州、韶關4市,書面調研梅州、河源、惠州等涉及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其他8個地市,深入基層一線、企業部門、生態保護區等地,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實地察看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線上”“線下”同步了解北部生態發展區在統籌發展與保護中面臨的實際困難,以及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報告建議。
調研組認為,廣東省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資源、人文、區位和后發等優勢,加大對“一區”建設發展的研究、投入和支持,粵北建設有了明確目標方向,也取得良好成效。
同時,調研組也指出,“一區”發展目前遇到“六難”:區域發展規劃缺乏,整體協調發展難;生態保護壓力較大,鞏固核心優勢難;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推進轉型升級難;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短期建設完善難;基本民生保障短板突出,配套資源供給難;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綠色發展推進難。
“區域雖然當前發展較為落后,但可以更好吸收先進經驗,多加速、少繞彎。廣東省連續31年GDP排名全國第一,有能力讓該區最終實現‘彎道超車’。”調研組認為,中央關于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更大戰略部署的推進落實,為北部發展區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模式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如何有效地把綠色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呢?這是廣東省和相關市都在思考的命題。
在12月16日的研討座談會上,韶關市政協人資環委主任劉德泉坦言,韶關作為北部生態發展區,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而生態產品如空氣、水源等目前是不能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需要省里支持韶關發展科技含量高且無污染的產業。河源市政協人資環委主任黃福平對此亦有同感,認為要著重解決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問題。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第一產業大而不強,第二產業散而不精,第三產業多而不優,三產融合聯而不緊,要素支撐虛而不實。這是當前北部生態發展區五市面臨的普遍問題。
會上,五個市政協代表不約而同發出了呼吁建議:對符合生態特別保護區域生態功能定位的產業,如大數據、大健康、新能源、生態環保等產業,應通過稅收優惠等必要的手段,鼓勵企業投資發展生態經濟和總部經濟;對不符合生態功能定位的現有產業,則要通過設備折舊補貼、設備貸款擔保、遷移補貼、土地置換等手段,促進產業跨區域轉移或關閉。
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建議,探索發展碳排放交易、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等,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省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省應急管理廳副廳長楊勝強提出通過開展林權收儲工作,促進森林資源資本化。
省政府參事、廣東海事局原局長梁建偉“應該花大力氣補齊水運短板,下功夫把梅江、韓江打通,既能促進生態循環,又能通過水路運輸降低成本”的建議得到了與會人員的熱烈響應。
只有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省政協調研報告也建議,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確保核心優勢更優。同時,強化政策體系支撐,促進綠色發展。改革考核管理模式,建立給予綠色發展目標導向的領導干部考核與任用制度,不“簡單以GDP論英雄”;優化轉移支付方式;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綠色制造體系。
“北部生態發展區要實現彎道超車,要超車不能翻車,快了就翻車,慢了就落后,這就要講技術。”省政協副主席薛曉峰強調,要搶抓善抓發展機遇,利用“雙區”建設的契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編輯:羅文
關鍵詞:生態 發展 北部 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