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陜西石泉:“金蠶之鄉”編織小康新“絲”路
新華社西安10月9日電(記者李浩)一條小路桑樹成蔭,蜿蜒通向蠶房,蠶箔整齊排列,密鋪的小蠶眠期未起。太陽剛剛升起,陜西石泉縣貧困戶魏詩翠已經從山上采桑歸來。魏詩翠說,別看蠶小不起眼,它可是一家人的“金”寶貝。
石泉縣自古就延續著興桑養蠶的傳統。62歲的魏詩翠家住池河鎮新興村,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養蠶,但囿于落后的技術,小蠶成活率低,守著桑蠶卻只能“喝西北風”,無奈之下,一家人陸續離鄉打工。
魏詩翠說,脫貧攻堅讓陷入困境的家重燃希望,在幫扶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她又開始養蠶,與過去不一樣的是,難養的小蠶可以送進“托兒所”,成活率有了保障,收入穩步提升。
蠶寶寶送進“托兒所”,是當地為了保障貧困戶蠶桑產業穩定發展的措施。“養好小蠶一半收。”池河鎮黨委書記胡先武說,由于小蠶孵育技術要求高,養好小蠶是確保收成的關鍵。通過小蠶共育模式,實現了蠶繭優質高產,為蠶農規避了染病風險,縮短了養蠶時間,蠶農每養一張蠶可實現增收1500元到2000元。
“這批蠶寶寶正值二眠,等到三齡,就可以送給貧困戶自己養了。”養蠶大戶劉小蘭說,從縣蠶種場領出蠶種,我負責共育,因為我這技術成熟,消毒各方面做得徹底,蠶種在我這發育到三齡后,農戶拿回家就好養了。
“懶養豬,勤養蠶,28天見現錢。”如今,蠶桑產業更是成為秦巴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漢江河水穿石泉縣城而過,河畔的天成絲業有限公司里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一個個蠶繭被抽成纖細的繭絲,最后“變身”絲綢產品。公司副總經理孫浩勇說,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與包括1176戶貧困群眾在內的3700余戶蠶農簽訂合同,以保護價收購蠶繭。
如今,蠶桑產業在石泉縣已完成了全產業鏈條跨越發展,一組數據可窺一斑:1萬戶養蠶農戶,7萬畝桑園,12家繭絲綢加工及副產品開發企業。2019年石泉蠶桑產業總產值達16億元,其中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4億元,規模以上絲綢工業產值12億元。 2019年全縣貧困戶養蠶5596張,蠶繭收入790萬元,戶均蠶繭收入8458元。
關鍵詞:“金蠶之鄉”編織小康新“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