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委員評論
精神脫貧至關重要
中共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德政民生工程成效顯著。然而,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干部干、群眾看”等精神貧困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若不予以重視,必然影響脫貧成果鞏固、帶來返貧現象發生。為此,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志智雙扶”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并舉并重,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勤、扶德有機統一,著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和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堅持扶志為先,促進觀念轉變解決“不想干”“不愿干”的問題。扶志為先,重在幫助一些困難群眾轉變思想觀念,以自主促向上。應強化黨恩教育,積極開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主題活動,結合“脫貧光榮戶”評選,培育選樹自主脫貧典型,大力營造脫貧光榮、脫貧感恩的濃厚氛圍,讓貧困群眾脫貧學有榜樣、行有示范、趕有標桿。應構建“福利依賴”制約機制,減少簡單發錢發物式幫扶,杜絕“一股了之、一發了之、一兜了之”的保姆式扶貧,加大以工代賑、以獎代補、勞務補貼以及能力帶動等實施力度,對農村半勞動力貧困人口、老弱貧困人口則通過就業扶貧專崗設置、興辦鄉村就業扶貧車間等方式,幫其就近就地就業,幫其自食其力,通過勞動有尊嚴增收脫貧,以自立促勤勞品質養成。應注重上戶做精神激勵和思想引導工作,通過開展心理疏導、談心教育活動等,轉變一些貧困戶“日子過不下去反正有政府兜底”的心態,樹立脫貧志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堅持扶智為本,增強脫貧動能解決“不會干”的問題。能力提升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要著力解決“想干”“愿干”的同時,還要能夠“會干”的問題。要抓好教育扶貧,落實貧困家庭子女就學資助政策,推行學校和屬地鄉鎮義務教育扶貧“雙負責制”,狠抓控輟保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職業技能,聚焦產業和就業需求,量身定制開展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工作,確保每一個有培訓意愿的貧困人口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培訓,并注重發揮產業大戶、致富帶頭人的引領、幫帶作用和頭雁效應,讓廣大貧困戶求技有路、求學有方、脫貧致富有師傅。優化增收發展服務,探索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加強貧困地區勞務輸出服務,讓一切自主脫貧意愿都能得到積極回應和有效幫助。
堅持扶德為重,治理不良習俗著力解決“不去干”的問題。不良習俗是造成缺德失志、精神貧困的重要環境因素。破除不良習俗須以自愛先行,有自愛,互助才有基礎。具體操作上則應標本同步,自治、法治、德治緊密結合。強化村民自治,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議事會如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等群眾自治組織功能,發揮“紅黑榜”“曝光臺”等平臺警戒作用,通過群眾互幫互助互督互促,讓群眾做群眾工作。依法依規治理,探索建立依法治懶、法治扶貧模式,構建反向約束與依法懲戒約束機制,對“因懶致貧、因賭致貧、因子女不贍養老人致貧”等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加大教育懲戒。深化“黨建+扶貧”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大力倡導鄉村文明新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著力推動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以“四自”精神促脫貧致富,關鍵是讓貧困群眾發現自身轉變多么重要,精神的覺醒和夢想的構織將促使他們奮力擺脫貧困,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
編輯:曾珂
關鍵詞:精神脫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