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尋訪“月山春晚”40年:延續鄉村印記 濃縮歲月變遷
(新春走基層)尋訪“月山春晚”40年:延續鄉村印記 濃縮歲月變遷
中新網麗水1月23日電(記者 奚金燕 通訊員 林芳芳)在浙西南邊陲的一個小村莊,被譽為“中國式鄉村過年之文化樣本”的“月山春晚”每年在小年夜如期上演,至今已傳承40年。一臺臺鄉村春晚,一個個鄉土味十足的節目,寄托了農民們對生活的熱愛,亦濃縮了40載歲月變遷。
40年過去了,場地和設備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民們的熱情依然沒變 慶元提供 攝
臨近年關,年味漸濃。從麗水市慶元縣城出發,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一個小時左右便能抵達月山村。遠遠還未進村,雨霧朦朧間,可以望見幾個字“月亮居住的地方”。
再往村里走進一些,在吳文簡祠門口,可以瞧見一顆老樟樹,凸起的老樹根“奇形怪狀”,粗壯的樹干爬滿了青苔,老樹枝放肆伸張……當地人都叫它“樟樹娘娘”。
在村里老輩人記憶中,最早的樟樹樹根邊上圍著一圈高高的土堆,樹身上掛著一盞帶著燈罩的老式白熾路燈,用微弱的燈光照亮過路的人。
新時代,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樟樹邊堆上了卵石,更添精致。原本破舊的老街路面鋪上了石板,家家戶戶門口掛起了紅燈籠、種滿了鮮花,成為游客爭相打卡之地。
不遠處,“月山春晚”展覽館里陳列著的一張張春晚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講述著“月山春晚”的變化。
1981年春節,吳紹利等幾位愛好文藝的村民相聚在一起,敲起鑼鼓,拉響琴弦,唱起民歌,冬日里的小山村頓時熱鬧起來。一臺《農活秀》節目,將他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編草鞋、打稻谷、犁秧田等充滿鄉村氣息的場景悉數搬上了舞臺。這便是第一臺“月山春晚”,它比央視春晚還早兩年。
1991年,慶元縣實現了村村通電。“月山春晚”場地轉移到了村里的大會堂,不僅演出的燈光亮堂起來,音箱、話筒等新設備也成為春晚演出的完美“助攻”。
迄今“月山春晚”已走過了40個年頭。從最初的村民家中,到公路邊、小學操場上、文化禮堂里,直至走出了山村……
歲月變遷、場地更迭,月山人的熱情始終不減。“月山春晚”的后臺從不缺少笑聲,上至八九十歲的耋耄老人,下至四五歲的稚齡孩童,都在緊張地排練節目。對于月山人來說,村里的春晚是最質樸的情感表達。
就在今年舉辦的第40屆“月山春晚”上,一個個反映農村生活熱點的節目登臺亮相,有歌頌美麗鄉村新變化的戲曲,也有清廉題材的方言小品,還有方言版的相聲。
無論是《幸福吉祥年》,還是農樂合奏《大中國》,或是女聲二重唱《越來越好》,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都深深寄托著村民的喜悅之情。
作為每屆村晚的保留節目——農活秀表演《一個村子的集體記憶》,主要表現祖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不用精致化妝,只需換上曾經的衣服,拿上農具,或種地、或除草……如參與表演的村民所說:“根本沒有難度,都是農民最真實的生活。”
40年間,春晚在更新,村情亦在發展。統一的服裝、精致的妝容、靚麗的舞臺,讓“月山春晚”這場一年一度的鄉土文化盛宴,化身為最靈動的情感紐帶,勾連著城市與鄉村,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不遠千里驅車來看“月山春晚”。
與此同時,路越修越寬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建起了民宿,鄉村旅游也發展起來了,村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月山村黨總支書吳亦健說,1981年,月山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40元。現在,月山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近兩萬元。
在新時代,“月山春晚”也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容,農民們繁重的農活里多了吹拉彈唱的歡樂,奏響了新時代新農村新生活的歡樂音符。
時光荏苒,“月山春晚”走過了40年,成了月山村發展的一個縮影,濃縮了40載歲月變遷,折射了農民群體的文化需求和創作熱情,更表現出鄉村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相信未來,必將有更多鄉愁被記憶,更多農民走上鄉村春晚舞臺,唱出文化自信的時代贊歌。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月山春晚 鄉村 歲月 變遷 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