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新曙光新曙光
抗美援朝期間的老藝人大義演
戲曲實驗學校抗美援朝義演教授合影
戲曲實驗學校教授抗美援朝義演戲單
原中央人民政府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于1951年4月劃歸中國戲曲研究院領導,王瑤卿接替田漢任校長。
當時,全國人民熱烈響應抗美援朝總會號召,各行各業紛紛捐款籌集資金購買飛機大炮支援前線。戲校教師梁連柱、李紫貴、江新蓉、汪榮漢、趙雅楓等及學生謝銳青、袁國林、張春孝、梁九榮等30余人參加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鮮前線向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慰問演出,為期一個月,這是中國戲校第一次赴朝鮮前線慰問最可愛的人。
紛紛請纓粉墨登場
1952年,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帶著全國人民的深切關懷到達朝鮮,慰問戰斗在抗美援朝前線的中國人民志愿軍。
慰問團有一批來自戲曲實驗學校的師生,他們返校后及時作了匯報,激勵了戲校師生本來就很高漲的愛國熱情,老教授們紛紛請纓要求粉墨登場,為捐獻飛機舉行義演,年近八旬的尚和玉表示要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戲,再次登臺扮演李元霸。74歲的蕭長華、72歲的馬德成、66歲的郝壽臣等老藝術家,不惜剃掉了留蓄多年的美髯,他們說:“區區幾根胡須算得了什么,比起最可愛的人流血犧牲強多了,若連這一點都舍不得,那還叫什么人民藝人?等抗美援朝勝利了,我們再把胡子留起來。”
70歲的譚小培、69歲的鮑吉祥、67歲的李桂春、64歲的張德俊、62歲的姜妙香、60歲的侯喜瑞,以及脫離舞臺多年的已年近花甲的女藝人劉喜奎,都堅決表示若不參加此次愛國義演,是終身的遺憾。后來79歲的京韻大鼓名家白云鵬,亦聞訊趕來請求參加義演,哪怕是僅唱一段也行。原計劃演一場,但戲校這么多教授、老師和學生,實在安排不了,再加一場還是不行。考慮到老先生們都年事已高,又不能連續演出,最后從6月到10月,每月一場共演出5場。
蕭長華、張德俊、郝壽臣三位,一場沒落場場有戲。嗓子早已塌中的“通天教主”王瑤卿,已年逾七旬,親自擔任舞臺監督。地點為前門外鮮魚口內原華樂戲院新改建的大眾劇場。
五場義演不同凡響
此五場不同凡響的捐獻大義演,是名副其實的名家聯袂演出,這難得的演出廣告見報后,戲迷們奔走相告。當時觀眾是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大眾劇場的,舞臺上田漢寫的一副對聯赫然醒目:
學來粉墨春秋談唐說宋
鼓舞風云兒女抗美援朝
6月17日:謝銳青、劉秀榮《樊江關》,張德俊、方連元《武松打店》,馬德成、宋富亭《百涼樓》,尚和玉、田中玉《晉陽官》,蕭長華、郝壽臣、鮑吉祥、華慧麟、譚小培、劉喜奎、林秋雯、常少亭《法門寺》。(原定貫大元、李春恒《當锏賣馬》因故未演)
7月29日:趙雅楓《金雁橋》,劉秀榮、張啟洪《下山》,張德俊、方連元、宋富亭、奎富光《武松打店》,雷喜福、張永祿、羅玉蘋《審頭刺湯》,郝壽臣、蕭長華、譚小培、貫大元、田淞、江新蓉、蕭盛萱《樂毅伐齊》。
8月31日:許湘生、許德福、賀春泰、袁國林、郭世華、王榮增《楊排風》,雷喜福、張永祿、畢鑫如、朱秉謙《失印救火》,張德俊、方連元、趙雅楓、李連甲、趙榮欣、汪榮漢《獅子樓》,貫大元、譚小培、蕭長華《清風亭》,郝壽臣、鮑吉祥、李甫春、田淞《打龍棚》。
9月29日:許湘生《紅桃山》,雷喜福、華慧麟、王福山《打漁殺家》,蕭長華、宋富亭《普球山》,姜妙香、譚小培、馬德成、張德俊、侯喜瑞、貫大元《黃鶴樓》,李桂春、郝壽臣、李甫春、趙榮欣、于玉蘅、羅玉蘋、王榮增《逍遙津》。
10月26日:宋富亭、李甫春《青風寨》,貫大元、雷喜福、梁連柱、于玉蘅《搜孤救孤》,姜妙香、蘇明寶《羅成叫關》,譚富英(原定譚小培因感冒由子替演)、蕭長華《當锏賣馬》,白云鵬《木蘭從軍》(京韻大鼓),李桂春、郝壽臣、張德俊、華慧麟、方連元、梁連柱、宋富亭、奎富光、范富喜、趙榮欣《巴駱和》。
義演融匯愛國激情
此五場義演,臺上臺下,前臺后臺,都融匯著一種同仇敵愾的愛國激情。前輩藝術家那爐火純青的表演,使觀眾們如醉如癡。尤其首場演出時逢初夏氣溫偏高,那時沒有冷氣,僅靠幾個電扇降溫。耄耋之年的尚和玉扮上戲勾上臉,從頭上到腳下,里里外外又沉又厚,臺上還要舞動雙錘,這和臺下完全是兩碼事,何況又是這么高的年齡,多年不登臺,一時不慎來了個趔趄,前后臺無一不為之一驚,觀眾都情不自禁地站起表示關心,老將畢竟是老將,戲接著往下演,隨之臺下響起了暴風驟雨般的掌聲。
馬德成是黃派武生,而黃派武生創始人黃月山,早在50多年前即已故去,沒見過黃月山,能看馬德成,觀眾也心滿意足了。每場演出散戲時都已近午夜,可觀眾們久久不肯離去,眾多戲迷聚集在劇場門外,等老藝術家們出來道一聲“辛苦”方覺心安。五場義演全部收入,上交抗美援朝總會。當時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各地紛紛效仿舉行義演。
編輯:曾珂
關鍵詞:抗美援朝老藝人大義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