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陜西省政協月度協商聚焦發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
一方面,大力發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呼聲不斷;另一方面,家長、學校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影響對實施素質教育又顧慮重重。推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痛點”和“堵點”到底在哪里?近日,陜西省政協就“創新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召開遠程視頻月度協商會議,省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代表、專家學者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議題進行協商交流。
與會代表認為,首先是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素質教育會損害自身利益,還停留在“喊口號”階段;一些教師和學校迫于“升學率”,對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創新積極性不高;社會各界對于學生的評價依然采用“是否考上名牌大學”單一標準。其次,對于素質教育,基層一些學校不知怎么干,或片面認為開辟第二課堂,開展幾次活動就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素質教育方面獲得的成績與升學、教師業績、學校考核關聯度還不夠高。此外,還存在城鄉、學校間素質教育成效差別較大,鄉村學校音體美器材不全、場地不達標、實驗設備老舊,專職教師(音體美、心理等)結構性短缺現象依然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主任劉斌認為,樹立鮮明的評價導向是關鍵。他建議,改革考試和招生錄取制度,構建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教學大綱和評價體系,指導學校科學高效精準開展教學,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生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督導質量和水平,推動各類主體切實履行教育職責。
“中小學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較低;受教師編制限額的制約,各區縣教師隊伍數量長期嚴重不足。”省政協委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越群認為,發展中小學素質教育,解決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是前提。他認為,應淡化公辦學校教師的剛性編制概念,實行教師準入退出的柔性編制,即實行人編分離,人在編在,人走編離的教師準入和退出機制。要加快優化事業單位改革及編制優化步伐,進一步將事業單位編制向中小學及幼兒園傾斜。
“發展素質教育最明顯的短板是體育和美育。”省政協委員、安康市漢濱區江北高中校長周裕厚呼吁,教育部門對體育和藝術要出臺最嚴課時標準,義務教育階段任何學校不得減少課時量;要提高社團活動特別是音體美社團活動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把“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社團活動小組、至少掌握兩門運動技能、至少會一門藝術技能”作為剛性要求。
“教育部發出了‘掀起課堂革命’‘打造高效課堂’的號召,課堂革命成為全面深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抓手。”省政協委員、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崔彬提出,要建立省、市、縣各級課改專家團,加強對推進課堂革命的學校和區域進行指導,對各種課堂模式進行分析論證,對廣大師生提供系統培訓;師范院校要率先進行課堂教學創新,為中小學課改培養師資力量。
“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給學習過程減負,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必須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打破唯分數論,為成才創造多元選擇。”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晨佳表示,評價理念要從“為考而教”轉向“為學而教”。這既需要教師開闊胸懷、提升素養,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更需要設計各抒己見、言之有理的教學環節,還要在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前提下,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
“可以將‘企業發展理念’與‘教育發展理念’融合,讓民營企業助力教育事業。”省政協常委、億杰控股集團董事長陳高志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由政府牽頭,民營企業、中小學校、高等院校等共同參與,搭建“研學游”交流實踐平臺,讓中小學生走進企業、走進高校、走進社會,用生動鮮活的實踐活動,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觸碰心靈的切身感受,提高中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素質教育 學校 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