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氣味合和助長壽 用四氣五味來防病養生

2019年10月17日 13:51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編者按:“四氣五味”最早記載于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神農氏嘗百草,先分有毒無毒,再分寒熱溫涼,為其定性(又稱氣),最后辨辛酸甘苦咸,為其定味。“氣味”不同,其作用就有差異。醫食同源、藥食同行,四氣五味理論同樣適用于食材。只有摸清了食物的“性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選配食物,最終防病保健,延年益壽。今天人民健康網就與你聊聊中醫中藥養生的話題。

用四氣五味防病保健

四氣:寒、熱、溫、涼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教授、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食療藥膳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聶宏介紹,四氣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從歷代中醫食療書籍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來看,平性食物居多,其次為溫熱性,寒涼食物最少。寒與涼,溫與熱,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別。

一般情況下,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通利二便的作用。常見的有:菊花、茶葉、梨、柿子、西瓜、草莓、荸薺、蘿卜、紫菜、茭白、冬瓜、絲瓜、萵苣、芹菜、苦瓜、黃瓜、鴨肉、兔肉、蟹、黑魚、薏米等。

溫熱的食物則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通經活血的功效。常見的有:姜、蔥、蒜、胡椒、辣椒、韭菜、糯米、燕麥、白豆(又稱眉豆)、甘薯、南瓜、油菜、山楂、大棗、楊梅、雞肉、羊肉、黃鱔、帶魚等。

還有一些食物寒熱不明顯,性質比較平和,有平補氣血、健脾和胃等功效。常見的有:秈米、粳米、玉米、芝麻、大豆、豆油、卷心菜、豬肉、牛肉、鯉魚、鯽魚等。

中醫理論著作《素問》提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平時喜暖怕冷、有風寒感冒、大便稀薄(不成形)等人群,可適當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常有口渴心煩、咳嗽痰多、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癥狀的人群,可食用寒涼性食物來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要“寒熱并調”,即寒涼食物和溫熱食物并用,以防止寒或熱過度,例如,用薏米熬粥時可以加一些溫性的大棗,平衡薏米的寒涼,避免損傷脾胃。

五味:辛、酸、甘、苦、咸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氣味,另有氣味不明顯者為淡味。”聶宏說,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均有五味性能:一是具有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二是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趨勢與效能,辛甘能發散,淡味能滲泄,酸苦咸能涌泄。常見食物中,甘味的最多,其次是咸味、酸味,再次是辛味,苦味最少。

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現代研究發現,五味的區別主要與食物中所含的揮發油、皂甙、生物堿、酚等化學成分有關。辛味的食物多為佐料,常見的有姜、蔥、蒜、香菜、洋蔥、辣椒、花椒、胡椒、茴香等。

酸味“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這類食物大多含有機酸。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月經過多者,適當吃酸味食物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常見的有醋、番茄、赤豆、橘子、杏、枇杷、桃子、山楂、石榴、烏梅、葡萄等。

甘味“能補能緩”,有滋養補虛、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含有糖類、甙類、氨基酸、脂肪等。從五谷雜糧到肉食果蔬,大多味甘,是補益臟腑的佳品,常吃的有米、面、紅糖、蜂蜜、桂圓等。

苦味“能泄能燥”,有清熱瀉火、止嘔止呃、通利大便、祛寒燥濕、瀉火存陰等作用。苦味食物多含生物堿、苦味質、甙類等,常見的有苦瓜、茶葉、杏仁、百合、菊花等。

咸味“能下能軟”,有助通便、消散結塊、益腎陰血。咸味食物多含無機鹽,例如鹽、海帶、海藻、海蝦、海蟹、紫菜等。

正如《素問》中所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也。”雖然人體有自我調節功能,偶爾偏嗜五味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但長期過食某一味就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誘發疾病。因此要注意“謹和五味”,使各種食物合理搭配。例如,炒苦瓜時用少量辛熱的辣椒作為佐料,可抑制苦寒。

氣味合和助長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中醫認為,吃東西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制訂相應的飲食方案,才能健康長壽,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觀念的體現。

春天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人也需順應自然,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起來,此時適宜吃蔥、蒜、韭菜等溫補陽氣的食物。以韭菜為例,它又稱“起陽草”,性溫味辛,具有補腎溫陽的作用。其獨特的辛香味是硫化物所致,具有一定殺菌作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預防春季氣溫不穩定引起的感冒等疾病。韭菜被譽為“春季第一菜”,雖四季常有,但正如俗話所說:“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初春時節的韭菜品質最佳,建議與蝦米同炒。

夏天陽氣已盛、萬物繁茂,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易耗氣傷津,防暑的同時要避免過分貪涼而傷了陽氣。夏天建議早晚餐喝一些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助陽氣。此外,還可以適當吃些苦瓜、百合、菊花等味苦的食物,有解熱除煩、促進食欲等功效。

秋天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養生離不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滋陰潤燥作為首要任務。此時不要吃過多辛辣燥熱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出現口干舌燥、眼角干澀、皮膚發緊等現象。可以吃些芝麻、蜂蜜、梨、石榴、藕等味甘的食物。其中,蜂蜜有“百花之精”的美名,是最具代表性的養陰食物,能潤肺補虛、潤腸通便,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或與時令水果相拌。蓮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清涼入肺,和排骨燉湯,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是秋天潤燥首選。

冬天陰氣極盛、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此時我們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同時為來年儲存一定的能量。飲食上切忌黏硬生冷,宜溫熱松軟,烹飪方法以燉為佳,更利于營養的消化吸收。燉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性溫的羊肉,能夠祛寒、補氣血,是一種良好的滋補食物,建議與蘿卜、冬瓜、豆腐搭配著吃。

聶宏強調,藥膳形是食品,性是藥品。食療養生時應該牢記“20字方針”:安全是前提,營養是基礎,食療是修養,健康是目的。飲食宜忌雖然要根據食物的“性格”和四時變化靈活掌握,但更要注重視個人身體素質和疾病性質,切忌盲目跟風食療,若有身體不適,應先請中醫師診斷判別。

元氣傷了命就弱

樹有根,人同樣有根。中醫認為,元氣屬先天之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和原動力。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何裕民和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說,元氣的盛衰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壽命,日常生活中要時刻注意保養機體的“元神”。

元氣,也被稱為原氣、真氣,看不見、摸不著,卻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種氣。它就像人體的發動機,掌管著氣血運行、生長發育和臟腑功能。道家認為,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所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故《莊子》一書中提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元氣是先天遺傳而來,根源于腎,受腎中精氣的滋養,以及水谷之氣的支持。元氣受損,除由先天元氣不足和衰老所導致,還與熬夜、勞累過度、煩惱憂愁、營養不良、久病不愈等因素有關。

正常情況下,人體元氣充足時,應該是精神飽滿、發質烏黑濃密、說話有氣力、活動起來有勁兒。元氣受損時,對人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原動力不足。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當人體原動力不足時,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生命活動隨之受到威脅。就像發動機不運轉了,車也就跑不動了一樣。具體表現輕則乏力困倦、怕冷、人不夠活躍等,重則疾病纏身、久病不愈。

2. 多臟器功能低下。五臟沒有了原動力,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各種病態。比如,肺功能不足,容易氣喘、氣息較弱等;脾功能不足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主要表現是飲食減少、腹脹、腹瀉等。

3. 生長、發育以及生殖功能受影響。少年兒童可能表現為發育不良,比如生長滯后、體格體質落后于同齡人;成年人可能表現為未老先衰、性功能低下、性冷淡、難以受孕等。

重視和保養元氣做好這些

1. 吃好睡好,病后調養。保養元氣,首先睡眠要充足,不熬夜;飲食上營養要均衡,按時吃飯,多吃營養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保持精神愉快,用腦不能太過度;有病及時治療,大病后一定要調養,元氣虛弱的人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人參;適當運動,不要過度出汗。

2. 養好腎。由于元氣依賴于腎精滋養,所以元氣不足可以通過補腎來恢復。可以吃一些補腎的食品,比如烏雞湯、牛肉、韭菜、山藥、荔枝、核桃、榛子及黑豆、黑芝麻、黑米等黑色的糧食。另外,“以臟補臟”也可以,食用豬腰也能補腎。

3. 按摩穴位。命門、腎俞、關元可儲存體內元氣,平時可以輕扣、拍打或雙手搓熱后上下按摩這三個穴位,激發它們“納元”的功能。

4. 做艾灸。肚臍所在處為神闕穴,是臍帶的部位,母親就是通過此處將先天之氣傳給胎兒。老人、體弱等元氣不足的人群,可通過艾灸恢復元氣。具體方法:切小片姜放到肚臍上,然后用艾條來灸,此法可激發生成元氣。神闕穴往下是氣海、關元,這三個穴位呈一條直線,同時艾灸效果更好。

5. 多深呼吸。元氣還和人體的宗氣相關,宗氣藏于胸中,由肺氣、空氣、清氣所組成,宗氣下陷也會連累元氣。養好宗氣除了睡好吃好,還可多做深呼吸,通過補養宗氣來增強元氣。

多按海字穴 皮膚氣色好

中醫認為,血虛、經脈不通導致瘀血內停,心血不能暢達皮膚顏面,營養肌膚,是雀斑產生的主要原因。日常除了注意良好的飲食、不熬夜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緒外,按摩一些帶“海”字的穴位,可使氣血和暢,皮膚氣色越來越好。

1. 氣海穴。此穴位于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按揉此穴還可防治腹部脹痛、消化不良、便秘、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癥,但孕婦要慎用。

2. 少海穴。此穴位于人體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3. 血海穴。血海穴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能引血歸經,令氣色如花。用掌心蓋住膝蓋骨,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4. 照海穴。此穴位于人體的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常按揉此穴,可清熱瀉火、養顏護膚。

以上穴位每天堅持點揉2~5分鐘,力量不宜過大,以感到酸麻脹為宜。

自我按摩6招緩解神經衰弱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牛俊英介紹說,神經衰弱患者采用自我按摩療法可以緩解癥狀。這一療法的主要原理是通過按摩反射性地影響神經中樞的功能,使頭昏、失眠、多夢等不適癥狀得到改善,按摩還能舒筋活血、通利關節、減輕肢體疼痛。

按頭: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搓熱雙掌,然后將雙手掌貼于面頰,兩手中指起于迎香穴,向上推至發際,經睛明、攢竹等穴,然后兩手分開向兩側至額角而下,食指經耳門返回起點,如此反復按摩30~40次。

搓胸:取盤膝坐位,用右手平貼右肋部,向左上方搓至左肩部,共30次;然后左手平貼,自左肋部搓至右肩部,共30次。

揉腹:取盤膝坐位,用一手掌疊于另一手掌上,按于腹部,以臍為中心,先順時針方向揉腹30次,再逆時針方向揉腹30次。

抹腰:取盤膝坐位,兩手叉腰(四指向后)沿脊柱旁自上而下抹至臀部,共30次,如發現有壓痛點,可用手指按壓20~30秒鐘。

揉膝:取坐位,用兩手按于兩膝臏骨上,由外向內揉動30次,然后再由內向外揉動30次。

搓腳掌:取坐位,用左手握左踝關節,右手來回搓左腳掌(足底前半部)30次,然后右手握右踝關節,左手搓右腳掌30次。


編輯:劉暢

關鍵詞:食物 元氣 人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