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衛生事業實現量質效協同提升
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18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并介紹了我國醫療技術能力與醫療質量水平提升等情況。《報告》顯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實現“量質效協同提升,技術水平持續進步”。
據了解,2018年,我國衛生人員的總數達1230萬余人,醫療機構數量近100萬所,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達到83.08億。平均住院日是反映醫療服務效率的重要指標,2018年全國醫院平均住院日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達42.6%。同時,我國醫療質量水平和醫療技術能力明顯提升。例如,住院患者總死亡率已經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近年來,以微創化、個體化為典型特點的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呈現出“外科治療微創化、內科治療外科化、介入治療常態化”的趨勢。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表示,針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下一步要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持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加大資金投入,聚焦跨省異地就醫患者集中的病種和專科,精準開展專科能力建設,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促進社會辦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促進專科間、區域間均衡發展。聚焦就醫矛盾突出的兒科、產科、精神、麻醉、病理等薄弱專科和中西部地區,在資金投入、政策引導、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區域醫療中心設置等方面向薄弱專業和中西部地區傾斜。三是提高醫療質量同質化水平。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建設,完善質控指標,擴大質控工作覆蓋范圍,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推動質控工作深入基層。同時,加強質量管理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醫療質量安全信息化管理,并指導醫療機構開展醫療質量管理與自我評價,實現醫療質量持續改進。
這幾個關注點提示了什么
□首席記者 姚常房
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編寫的《2018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正式對外發布,引人關注。記者選取了其中幾個關注點,請專家進行了解讀。
此次《報告》重點圍繞我國內地二級以上醫院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進行分析,主要截取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相關數據,從全國30個省(區、市)抽樣選取了8345家醫療機構網絡填報的相關醫療服務數據,涵蓋1億多人次住院患者信息。
關注點一:重點疾病和平臺學科質控能力再提升
2018年,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導致的死亡占據了城市居民死亡率的69.78%、農村居民死亡率的68.62%。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規范化診治,而規范化診治過程依賴于質量控制。
國家腫瘤專業質控中心主任赫捷表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與省級、地市級腫瘤質控中心互相聯動的質控體系。國家腫瘤質控中心通過全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開始籌建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平臺,并對惡性腫瘤單病種診療過程進行質量控制試點,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乳腺癌等單病種質控試點。同時,腫瘤診療新技術和多學科診療模式得到推廣應用,明顯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報告》中一段對惡性腫瘤的論述非常顯眼:2017年,全國1061家三級綜合醫院210多萬例惡性腫瘤病例中,非手術治療占比為73.09%,較2016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全國1262家二級綜合醫院10萬多例惡性腫瘤病例中,非手術治療為69.49%,較2016年上升了6個多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通過非手術治療惡性腫瘤呈上升趨勢。相關專家表示,如何促進腫瘤非手術治療行為的各項政策、制度、規范、指南等能夠得到貫徹落實,如何去監管其服務質量和安全,已成為當前各級衛生健康部門及醫療機構面臨的緊迫問題。
《報告》顯示,受益于醫學影像、麻醉、重癥醫學、病理科等支撐專業的“及時補位”,我國醫療機構臨床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快速提升。其中,2017年我國三級公立醫院術中快速病理診斷及時率達96.65%,細胞病理診斷及時率達97.52%。
國家病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陳杰介紹,針對基層服務能力比較弱的問題,2011年原衛生部啟動了遠程疑難病理會診項目,現在已經覆蓋到1200多家基層醫院,200多位知名病理專家參與其中。7年多來,比較疑難的病理會診已經接近37萬例。
關注點二:異地就醫集中性趨勢略有上升
《報告》顯示,我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院工作負荷基本穩定,患者異地就醫集中性趨勢略有上升,醫療質量安全狀況基本平穩,門診、住院均次費用略有上漲。(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異地就醫情況最受關注。此次三級醫院患者流動情況的分析數據來源于2017年856家三級醫院收治的3000多萬例出院患者。從流入情況看,2017年三級醫院收治的省外就醫患者中,流入最多的省份前5位分別為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和浙江。5個省份收治的省外患者占納入分析的三級醫院收治的所有省外就醫患者的60.55%。其中,浙江和廣東上升較為明顯,分別上升了31.63%和15.92%。從流出情況看,2017年,流出最多的省份前5位分別為:安徽、江蘇、浙江、河北和河南。以常住地為安徽的三級醫院患者為例,2017年,24.38%的患者選擇去往省外三級醫院就醫,比2016年的23.19上升了1.19個百分點。
在對全國省外就醫患者醫療衛生服務成本進行分析后發現,2017年全國856家三級醫院收治的省外就醫患者中,住院總費用近500億元,三級醫院省外就醫每住院人次費用為1.94萬元,與本省1.38萬元相比,多支出40.41%。對2017年三級醫院省外就醫人次最多的前10位病種分析表明,除“未特指的支氣管或肺惡性腫瘤”“未特指的乳房惡性腫瘤”外,其他疾病省外就醫的每住院人次費用較本省就醫高;除“未特指的支氣管肺炎”外,其余疾病省外就醫的平均住院日相對較低。
針對患者跨省異地就醫問題,郭燕紅表示,這個問題是醫療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所導致的,將從兩方面解決:一方面,合理布局醫療資源。無論是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還是提高專科能力建設,都將圍繞著患者異地就醫比較多的病種和疾病負擔重、死亡率高的病種和專業加強建設。2019年,中央財政投入7.3億元,加強全國166個臨床專科的能力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對口支援、縣醫院能力建設等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
關注點三:實現“高質量”仍任重道遠
《報告》的前言提示了下一步要注意的問題,包括住院病歷首頁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醫院獲得性指標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民營醫院醫療質量需要重點關注等。
在病案質量管理控制方面,納入2017年度分析的4231家醫院中,使用電子病歷系統書寫病歷的占89.67%,從事編碼工作的人員中有醫學相關背景的占比超六成。同時,《報告》也顯示,調查醫院中僅有55.99%的醫院使用電子病歷技術歸檔。根據各省上傳的數據,3年來,醫院的信息完整率逐年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診療信息完整率仍處于較低水平,有9個省的數據完整率2017年較2016年有所下降。三級綜合醫院主要診斷準確率逐年降低,有17個省份下降,比2016年增加9個省份。
民營醫院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仍是民眾質疑較多的點。此次《報告》中關于重癥醫學專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的數據分析,首次將民營醫院按照級別進行分類比較。結果顯示,從整體上看,ICU非計劃氣管插管拔管率、ICU氣管插管拔管后48小時內再插管率等反映診療過程質量的重要指標,民營三級醫院略低于公立三級醫院,但較民營二級醫院和公立二級醫院均有明顯優勢。但民營二級醫院的諸多指標均明顯排在最后,這也提示要加強對其進一步監管。
郭燕紅說,近年來社會辦醫機構發展迅速,目前,民營醫院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診療服務量也快速增長。因此,在促進社會辦醫發展的同時,特別強調要加強監管和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行政部門還將把社會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管理平臺,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醫療質量安全的情況向社會公開。
編輯:劉暢
關鍵詞:醫療 醫院 質量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