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中國科學家率先揭示國人肝癌發生發展機制
記者9日獲悉,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中科院院士樊嘉團隊的最新研究率先揭示了中國肝癌突變譜與西方肝癌突變譜的不同之處;實現了對乙肝相關肝癌的多組學、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性分析。
據了解,在中國,肝癌是發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超過一半的新發和死亡肝癌病例發生在中國,約85%中國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
研究人員根據中國人群肝癌特點將肝癌患者分為代謝驅動型、微環境失調型和增殖驅動型三個亞型。三個亞型患者的臨床預后和潛在治療靶點顯著不同。該研究有望為肝癌的預后判斷、分子分型和個性化治療提供精準指導。
據悉,國際頂級生物醫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樊嘉院士團隊的最新成果。對乙肝相關肝癌的大樣本全景式多層次分析此前未有報道。研究所產生的高質量大數據將為廣大肝癌臨床與基礎研究者提供支持,有力推動肝癌研究領域的發展。
在當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樊嘉團隊通過關聯分析與生物學實驗,全面解析了肝癌分子特征和發生發展的機制,提示了基于中國人肝癌數據開展臨床轉化研究的必要性。樊嘉院士團隊的研究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發生發展機制及指導肝癌的個體化精準診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據樊嘉介紹,中國相當一部分乙肝患者曾接受過中醫藥治療,中藥的不當使用與肝癌的發生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研究發現,35%的肝癌樣本中含有馬兜鈴酸誘導的基因突變標記性特征。樊嘉表示,考慮到馬兜鈴酸的肝癌致癌作用,建議在臨床上應謹慎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據悉,該研究還系統地提示了代謝異常在肝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據了解,樊嘉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員及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大明研究員為相關研究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樊嘉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相關機制以及轉化途徑研究。周虎透露,本次研究中收錄了不少患者的血液標本,根據三種亞型分類,未來將從血液樣本中尋找不同的生物標志物,以助力臨床醫生精準診斷與治療。
編輯:劉暢
關鍵詞:肝癌 中國 發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