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麻醉醫生的“麻辣人生”
如今,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更加強調精準麻醉、舒適化醫療和病人快速康復(ERAS)。現在的麻醉醫生們也不再是無影燈下的‘幕后英雄’,我們正在積極參與到危重病人手術前評估、多學科會診(MDT)、無痛治療前麻醉評估等,最大限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嚴虹
很多人以為麻醉就是打一針讓病人睡著,最后再叫醒病人,但實際上麻醉蘊含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外科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確保病人在手術中平安,是麻醉醫生的天職。每當病人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我們麻醉醫生便進入了緊張的“戰時”狀態。
麻醉如此重要,但這個崗位卻往往被人忽略。每一場手術,我們都穿好無菌手術衣,戴好口罩,僅僅露出一雙眼睛,全副武裝,嚴陣以待。甚至到病人康復出院時,麻醉醫生的“廬山真面目”都無法看到,可以說我們是每一臺手術的幕后英雄。然而,隨著我國麻醉醫學的不斷發展,現在的麻醉醫生們逐漸從“幕后”走向了“前臺”,從服務手術走向了服務診療。
上個世紀80年代,麻醉醫生檢測患者生命體征,有些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
“麻醉三要素是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做到鎮靜、鎮痛和肌肉松弛。”這是我還是一名學生時老師教導我們的,成為麻醉醫生36年來,我一直堅守著這三要素。
1983年,我從醫學院校畢業,分配到了武漢市第二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前身)工作,成為了一名麻醉醫生。那時的手術室和現在大不相同,里面幾乎沒有什么監護儀器,手術中,麻醉醫生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對病人進行血壓、心跳、脈搏、呼吸、體溫等進行全方位的監測。我記得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在手術中,監測病人的這些基礎生命體征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監測血壓是用水銀血壓計,監測心跳是用聽診器,監測脈搏是用手去觸摸病人的脈搏來感受搏動的情況,監測呼吸是用眼睛觀察病人胸廓起伏的情況。說到呼吸監測,在那時可以說是最難的,很多時候病人胸前蓋著手術被單,無法觀察胸廓起伏,我和同事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病人的鼻孔旁邊貼上一個小棉球,靠觀察病人鼻孔出氣吹動小棉球來監測呼吸情況。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食道癌的全麻開胸手術。那時,由于手術室里還沒有帶呼吸機的麻醉機,手術過程中,聽診器用膠布貼在胸前固定好,用來聽病人的心跳和呼吸,同時我的右手還要不停捏人工呼吸機的皮球。整個手術從上午8點一直做到了下午6點,這期間除了上廁所和吃午飯有同事幫忙頂一下,我的右手一直在不間斷地捏人工呼吸機的皮球,手術結束后我的右手已經僵化了。
在那個年代,麻醉醫生幾乎都是這樣工作。由于監護設備、麻醉藥物和麻醉技術相對落后,過去手術的風險非常大,還有不少手術禁區。看到許多病人由于無法進行麻醉而失去了做手術的機會,那時的我非常心痛。
現在,手術室每天都在上演科幻大片,先進的設備成為了麻醉醫生的眼睛和耳朵
1987年,單位委派我到北京301醫院進修,當接觸到了國內外麻醉的新理念和新設備后,我體會到在麻醉這個領域有太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探索,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才能為更多的病人創造手術的機會,更好地為他們在手術中保駕護航。這讓我更堅定了自己麻醉醫生的道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麻醉技術迎來了快速發展,手術室里的監護儀器逐步多了起來,我和我的同事們再也不用在手術中手捏呼吸機皮球,用聽診器監測血壓了。現在,手術室可以說每天都在上演科幻大片,先進的設備成為了麻醉醫生的眼睛和耳朵,手術的風險大大降低了。過去許多手術禁區,如高齡病人、合并嚴重心肺疾病的病人,都能安全地進行全麻手術,麻醉效果更加確切,適應手術更為復雜,麻醉的副作用也更低了。
2018年8月,我們醫院成立了多學科協作救治手術組,為一個國內罕見巨大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合并腔靜脈右心房瘤栓的24歲小伙成功進行了手術治療。
病人的瘤體最大直徑達15cm,且位置靠近周圍臟器及大血管,手術稍有不慎會引發致命的大出血,手術難度相當大。而且,術中瘤栓還可能發生脫落,導致肺栓塞猝死。此外,手術麻醉也有諸多高危因素。腎上腺腫瘤會分泌激素,術中操作時會導致血壓波動劇烈,而且腫瘤切除前后,病人血壓會猶如“過山車”,從升高到劇降的過程,如果術中血壓控制不穩,可能發生心腦血管意外,麻醉風險極大。
我們麻醉科團隊全程為手術保駕護航,啟用了麻醉深度監測儀、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等各種先進儀器設備,根據患者的手術情況隨時調整用藥。手術開始時,我們用降壓藥物將病人的血壓調整到正常范圍,腫瘤切除時我們迅速調整升壓藥物,以維持病人重要器官的有效關注,整個過程中我們嚴密監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以確保手術安全。
如今,隨著麻醉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更加強調精準麻醉、舒適化醫療和病人快速康復(ERAS),人工智能技術也在引入麻醉工作。現在的麻醉醫生們也不再是無影燈下的“幕后英雄”,我們正在積極參與到危重病人手術前評估、多學科會診(MDT)、無痛治療前麻醉評估、日間手術麻醉評估、關注病人預后等,為的是將手術風險“前移”并化解,最大限度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將來,無論麻醉醫生涉及的領域和服務的范圍如何轉變,不變的是在確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堅守鎮靜、鎮痛、肌肉松弛的麻醉三要素,不變的是我對病人生命安全負責的從醫初心。我將以這顆初心繼續砥礪前行,在麻醉三要素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病人的舒適和預后。
(口述/嚴虹;采訪整理/本報記者;陳晶;通訊員;馬遙遙)
編輯:劉暢
關鍵詞:麻醉 手術 病人 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