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脫鹽除銹 修殘補缺 甲午沉艦文物在這里重生
脫鹽除銹 修殘補缺 甲午沉艦文物在這里重生
央視網消息 (記者 李文亮 吳浛池) 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藍色硅谷核心區,有一所面向全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這一基地集水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與研究于一體,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甲午海戰的兩艘沉艦“致遠艦”和“經遠艦”的一些出水文物正在這里開展保護修復與考古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走進基地,有機質保護修復室里,工作人員萬鑫準備查看正在進行脫鹽的木質文物。有機質保護修復室負責的主要是木質、骨質、皮革、絲織品、紙張等有機質文物的清洗、脫鹽、脫水定型、拼合、加固、檢測分析等工作。
這是正在浸泡脫鹽的“經遠艦”甲板構件。出水文物含鹽量很高,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就是脫鹽,放到浸泡池中或者浸泡箱里,中間要不斷地觀察、換水、檢測,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經遠艦”的木構件,上面綁定了清晰的標識。
工作人員劉勝正在查看用數控超聲波清洗的金屬構件。
一些紙質和絲織品等有機質文物,還有脫鹽過程中收集的樣品,需要放到冷藏室里低溫保存,以便后期進行分析檢測。
修復師們的工具五花八門,戴上手套,拿起手術刀,他們就是“文物醫生”。
這個房間是沉船修復室,巨大的浸泡池長30米,寬10米,深3.5米,既可以用來浸泡整體打撈的沉船和不同材質的文物,使其脫除鹽分,在不浸泡沉船的時候,也可以用作潛水員訓練的場所。
萬鑫正在給經遠艦遺址出水的麻將牌稱重。旁邊擺放的出水生活用品,還有皮鞋底、馬扎和算盤珠,這四件已經進行了清洗,經過去除表面污染物和脫鹽處理,正在脫水定型,這個過程需要定期稱重,測量尺寸變化,根據變化判斷脫水終點。
給脫水定型的文物包上保鮮膜,方便其緩慢干燥。
保護修復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使用儀器設備做進一步的分析檢測以及保留文物的重要信息。萬鑫正在使用顯微鏡3D拼接拍攝的是經遠艦遺址出水的木牌,木牌正面有“經遠”二字,反面有“經、遠、二、右、水、班”六個字,是確證沉艦就是經遠艦的重要文物之一。
“致遠艦”和“經遠艦”遺址出水的部分珍貴文物,在海底歷經百余年,有些文物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但致遠艦遺址出水的這個鍋爐三通內,還能看到當時沒有燃燒的煤炭。
金屬保護修復室主要負責金屬文物的除銹、脫鹽、整形、緩蝕、封護等工作。工作人員張碧健正在修復的是滑輪,清理上面包裹厚實的凝結物。
在這里,文物修復需要一絲不茍,沉下心來。
海洋出水文物,陶瓷是一個大類。陶瓷文物保護修復室負責陶瓷文物的清洗、脫鹽、脫水、粘接、補配、上釉等工作。目前在修的文物主要是經遠艦和致遠艦遺址出水文物,因為是戰艦,所以出水的陶瓷質文物較少,并且殘件占多數,基本都是船員士兵的生活用品。
工作人員范浩東正在仔細地進行修復瓷器的打磨工作。
這是已經做好了補配的經遠艦的青花盤。在打撈出這件青花盤時,它處于破損狀態,少了半邊,工作人員使用可塑粒子加熱定型,塑造出它殘存的這半邊的形狀,再翻到破損的半邊,將其補充完整,這個過程叫翻模。
致遠艦遺址出水的格林機關炮,工作人員準備搬運到文物攝影室。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王霽正在調試燈光,為文物拍照。
在文物保護修復的全程,進行文字、攝像和拍照記錄,并為每一件文物建立專屬的修復檔案,從而做到修復過程可溯源。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脫鹽 修復 保護 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