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四川創新“三治”實現形式激發鄉村社會活力
新華社成都6月23日電 題:四川創新“三治”實現形式激發鄉村社會活力
新華社記者 陳地
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治理主體從單一向多方轉變。近兩年來,四川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增強黨的領導,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實現形式,有效地推動了政府、社會組織、村民等多方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充分激發了鄉村社會活力。
支部當好“火車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三治’治理形式真正發揮乘數效應,必須堅持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三者結合的政治保障。”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黨支部書記高德敏說。
據了解,戰旗村轄9個村民小組,529戶1704人。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黨員83人。為了理清黨建引領農村社區發展治理思路,近兩年來,戰旗村規范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議事協商機制,黨組織定期聽取村民委員會、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組織報告。同時建立“兩委”聯系黨員、黨員聯系集中安置區群眾的聯系機制。
據高德敏介紹,村黨總支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村里青少年學生多、老年人多的現狀,便引入社會服務中心,實施“促國學經典 頌揚家風家訓”“老年人健康工程”兩個社會工作項目,開設國學課堂、繪畫、手工等培訓課程,開展“創美家園” 環保公益活動等。目前,已開展老年人興趣工坊10場,舉辦全村60歲以上老人生日會、端午節等節日大型活動近10場,服務村民超過1500人次。
為了建強村黨組織,四川還正在實施統籌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集中整頓、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五項工程”。
目前,以戰旗村為代表的四川多地,明確黨建引領,從群眾服務入手,圍繞“自治、法治、德治”,推進鄉村治理。
擴大基層民主 增強鄉村自治
行走在四川眉山市丹棱縣的鄉村里,家家戶戶房漂亮、院整潔,村村水清亮、路通暢,人們生活在舒適整潔的環境,十分愜意。
這樣一幅美麗的農村圖景,得益于近年來丹棱縣探索的“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模式,用“一元錢”有效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難題,改善了農村的環境質量。
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群眾的廣泛參與。在丹棱縣,村民實現自治,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據了解,全縣農民每人每月自發繳納一元的保潔費,形成三方監督互動管理機制。村組干部人人都是衛生管理員,既監督村民,又監督承包人。承包人要達到常態保潔,監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分類和定點傾倒,監督村組干部有沒有管理村民。而村民繳納保潔費后,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意識,監督承包人有沒有及時清運,村組干部有沒有盡責管理承包人,是否確保保潔到位、分類到位和清運到位。
丹棱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古維芬說,目前在丹棱縣農村,過去令人頭疼的“垃圾難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不僅農村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素質也得到提高,鄰里間生活也更為和諧。“真是人人一元錢,換來美麗鄉村啊!”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毛業雄介紹,目前在四川很多農村地區,創新議事協商形式,保證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了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強化依法治理 健全德治體系
“法治是鄉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據了解,為了加強平安鄉村建設,四川實施“雪亮工程”,實現視頻監控覆蓋全部自然村。在網格化管理上,全省劃分了11萬余個網格,配備23.1萬名專兼職網格管理員和50余萬名網格協管員,統計顯示,可防性案件下降45%、破案率提高50%左右,“零發案”村大大增加。
與此同時,構建農村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建立縱向貫通從省到村五級、橫向覆蓋各行業每一戶的多元化解組織網絡體系,實現村(社區)、鄉鎮(街道)調委會全覆蓋,29萬名調解員在基層一線排查化解矛盾糾紛。
在德治上,四川堅持評選示范村落,以“四好村”創建為抓手,實施千村文化扶貧、廣播電視進萬家、科技衛生下鄉等工程,目前已建成省級“四好村”3481個。同時樹立先進典型,持續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評選。在全省范圍內,還部署開展文明創建深化行動、家規家訓弘揚行動、環境衛生潔美行動等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十大行動”,不斷提升農村社會整體文明程度。
毛業雄說,目前四川在黨建引領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已形成合力,鄉村社會活力得到有效釋放。“下一步,我們還要進一步發揮好基層政權治理的支撐作用,突出基層自治的棟梁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和德治的基礎作用,取長補短、相互結合,加快形成‘善治’。”(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鄉村 四川 治理 村民 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