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合理用藥合理用藥
亦詩亦藥話丁香
煙濕高花,雨藏低葉,為誰翠消紅隕。嘆水流波迅。撫艷景、尚有輕陰余潤。乳鶯啼處路,思歸意、淚眼暗忍。青青榆莢滿地,縱買閑愁難盡。
勾引。正記著年時,乍怯春寒陣陣。小閣幽窗,殘妝剩粉,黛眉曾暈。迢遞魂夢萬里,恨斷柔腸寸。知何時重見,空為相思瘦損。
這首《丁香結(jié)》是宋代詞人方千里的作品,描寫暮春時節(jié)的相思之愁。古人發(fā)現(xiàn)丁香結(jié)(丁香的花蕾)極似人的愁心,常用來表示愁思,古詩中多有描寫者,詞牌《丁香結(jié)》因此而來,調(diào)名本意即以丁香結(jié)比喻郁結(jié)不解的春愁。
詩中丁香寄幽怨
丁香是美麗、高潔、淡雅、憂愁的象征,也是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丁香結(jié)更是憂愁、幽怨的代名詞,如唐代李商隱《代贈》:“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
此外,以幽怨為基本感情基調(diào),詩詞中的丁香還有以下幾種意象。一是象征淡雅清幽的高尚人格,如杜甫《丁香》:“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深栽小齋后,庶近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二是象征忠貞的愛情,如明代許邦才《丁香花》:“蘇小西陵踏月回,香車白馬引郎來。當(dāng)年剩綰同心結(jié),此日春風(fēng)為剪開。”三是象征美麗的女子,如清代查禮《紫丁香花歌》:“高枝似裊紫玉煙,低影還如紫玉舞。柔肌仙骨不勝扶,細眼明眸凝欲語。蒙茸亂蕊笑紫荊,更比紫薇難舉重。羨君深院金屋同,貯此娉婷十三女。”四是抒發(fā)人生感慨,如五代李璟《攤破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藥中丁香能祛寒
中藥丁香是桃金娘科丁子香屬植物丁香的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等,是常用的溫里類中藥。丁香的干燥花蕾略呈短棒狀,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上部近圓球形,紅棕色至暗棕色,形如鐵釘,氣味芳香濃烈,故而得名丁香。
“落木蕭蕭,琉璃葉下瓊葩吐。素香柔樹,雅稱幽人趣。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結(jié)愁千緒,似憶江南主。”(宋代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丁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jīng),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的功效,用于胃寒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腎虛陽痿、宮寒等的治療。《醫(yī)林纂要》載其有“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fēng)濕”之功。《本草求真》載:“丁香,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藥論》載:“(丁香)攻胃口之寒痰而嘔吐除;祛心下之冷痛而呃逆寧。噎膈反胃,賴為卻劑;奔豚疝氣,藉茲引經(jīng)。”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卻丁香結(jié),縱放繁枝散誕春。”(唐代陸龜蒙《丁香》)丁香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療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丁香配伍柿蒂、人參、生姜等,可治療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配伍白術(shù)、砂仁等,可治療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配伍藿香,可治療妊娠惡阻。
“來自丁香國,還應(yīng)世所稀。叢生盛枝葉,亂結(jié)罥中衣。冷艷瓊為色,低枝翠作圍。蔓連疑鎖骨,時見玉塵飛。”(宋代洪遵《丁香》)丁香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療心腹冷痛。丁香配伍附子、薤白、川芎等,可治療胸痹心冷痛;配伍干姜、高良姜、延胡索等,可治療胃寒脘腹冷痛。
“萱草花空發(fā),丁香子又生。浮云無處所,孤月不須明。”(明代劉基《漫成》)丁香性味辛溫,入腎經(jīng),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配伍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可治療腎虛陽痿,宮冷不孕。
“題花曾蘸花心露,當(dāng)初誤結(jié)丁香樹。”(宋代劉之才《菩薩蠻》)丁香花蕾的蒸餾液為丁香露,其所含揮發(fā)油可制作成丁香油,二者皆有藥用功效。丁香露性味微辛、微溫,歸脾、胃、腎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隔水燉溫飲,可治療寒澼胃痛。丁香油性味辛、甘、熱,歸脾、胃、腎經(jīng),具有暖胃、降逆、溫腎的功效,可用于胃寒脹痛、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等的治療。
口含雞香氣如蘭
“口厭含香握厭蘭,紫微青瑣舉頭看。忽驚鬢后蒼浪發(fā),未得心中本分官。”(唐代白居易《酬嚴十八郎中見示》)詩中“含香”指的是口含雞舌香的意思,典出東漢應(yīng)劭《漢官儀》:“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黃門郎對揖跪受,故稱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原來,古代由于缺乏科學(xué)的口腔保健知識和有效方法,口臭現(xiàn)象十分普遍。性味辛香的雞舌香可以治療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引發(fā)的口臭,古代官員在皇帝面前奏事,嘴里都含嚼雞舌香以避免口臭,并成為一項禮儀,這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至今方書為然。”
雞舌香是丁香的成熟果實,因為丁香的種仁呈倒卵形,由2片肥厚的子葉包合而成,子葉形如雞舌,故名雞舌香。雞舌香又名母丁香、亭炅獨生、雌丁香,性味辛、溫,歸脾、胃、肺、腎經(jīng),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的治療。雞舌香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均與丁香相似,只是功力稍遜而已。
雞舌香能治療口臭,還有一個“刁存含香”的典故。東漢恒帝時,侍中刁存有口臭的疾病,于是恒帝賜給他一塊雞舌香,命他含在口中。雞舌香味辛,有刺激性,刁存以為是皇帝賜給他的毒藥,嚇得趕快與家人訣別。同僚好友讓刁存把口中“毒藥”吐出來一看,才知道是治療口臭的雞舌香。
雞舌香因能治療口臭,成為古代官員的“口香糖”,同含雞舌香也成為同朝為官代名詞,如劉禹錫《郎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篇因以繼和》詩:“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曹操曾經(jīng)給諸葛亮寫信說:“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其實也是希望與諸葛亮同朝為官,宛轉(zhuǎn)地表達讓諸葛亮歸附自己的意思。宋代詩人劉學(xué)箕詩曰:“丁香核小味甘潔,何似釵頭十八娘。天生美實限南北,長安路遠價愈強。”曹操送給諸葛亮的五斤雞舌香,在古代其實是非常貴重的。
丁香樹上藥幾番
“得地移根遠,交柯繞指柔。露香濃結(jié)桂,池影斗蟠虬。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唐代錢起《賦得池上雙丁香樹》)除花蕾和果實外,丁香的樹皮(丁香樹皮)、樹枝(丁香枝)、樹根(丁香根)也可入藥。
丁香樹皮又名丁皮、丁香皮,性味辛、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散寒理氣、止痛止瀉的功效,用于中寒脘腹痛脹、泄瀉、齒痛的治療。丁香枝性味辛、平,歸脾、胃經(jīng),具有理氣散寒、溫中止瀉的功效,用于脘腹脹滿、惡心、泄瀉虛滑、水谷不消的治療。丁香根性味辛、平,有小毒,歸肺經(jīng),具有散熱解毒的功效,適量搗敷或煎湯洗,可治療風(fēng)熱腫毒。
藥中丁香有幾多
或許是丁香太富有詩意,或許是中藥丁香的藥效過于優(yōu)良,中藥之中,還有幾味特殊的“丁香”。
紫丁香 “花開不結(jié)實,徒冒丁香名。枝頭綴紫粟,旖旎香非輕。乃知博物者,名以香而成。或者樹相類,惜未南中行。”(明代吳寬《丁香》)詩中開花不結(jié)果實,冒用丁香之名的“丁香”,其實是木犀科丁香屬植物紫丁香,又名華北紫丁香、紫丁白,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紫丁香也因花筒細長如釘且氣味芳香得名“丁香”,其花序碩大、開花繁茂,花色淡雅、習(xí)性強健,容易成活,在園林中廣泛栽培,是常見的觀賞花木。紫丁香以葉及樹皮入藥,性味苦、寒,歸胃、肝、膽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用于急性瀉痢、黃疸型肝炎、火眼、瘡瘍的治療。
白丁香 “一窩兩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食盡皇王千盅粟,鳳凰何少爾何多!”(清代李調(diào)元《麻雀詩》)中藥白丁香是麻雀的糞便,又名雀蘇、雄雀矢、青丹等,性味苦、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消積、明目的功效,內(nèi)服可治療積聚、疝氣,外用可治療目翳、癰疽瘡癤、扁桃體炎。
小丁香 “連呼紫云伴醉,小丁香、才吐微紅。還解語,待攜歸、行雨夢中。”(宋代吳文英《聲聲慢》)小丁香又名瓜子金,是遠志科遠志屬植物瓜子金(卵葉遠志)的根及全草。小丁香性味苦、微辛、平,歸肺、胃、心經(jīng),具有祛痰止咳、散瘀止血、寧心安神、解毒消腫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吐血便血、心悸失眠、咽喉腫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的治療。
“江上悠悠不見人,十年塵垢夢中身。殷懃為解丁香結(jié),放出枝間自在春。”(宋代王安石《出定力院作》)王安石解開丁香結(jié),胸中豁然開朗,看到了枝間自在春。合理使用丁香這味中藥,也可以使疾病霍然而愈,生命之樹長青。
編輯:董雨吉
關(guān)鍵詞:丁香 雞舌香 藥中丁香能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