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是什么讓這些畫作獲得超越時空的魅力

2019年05月14日 09:32 |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由文匯報社與上海中國畫院共同主辦的“火紅的年代——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藝術特展”昨揭幕,前輩名家創作于半個世紀前的40多幅現實題材畫作驚艷亮相觸動人心

是什么讓這些畫作獲得超越時空的魅力

■本報首席記者 范昕

周錬霞筆下的上海解放,唐云筆下的崇明圍墾,朱屺瞻筆下的人民公園,陸儼少筆下的上海港,林風眠筆下的軋鋼,吳湖帆筆下的原子彈爆炸……40多幅難得一見的名家水墨,昨天在上海中國畫院揭幕的“火紅的年代——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藝術特展”上驚艷亮相。這些創作于半個多世紀之前,表現當時生活的作品非但不過時,反而依然鮮活,觸動人心,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恒久魅力。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文匯報社與上海中國畫院共同借助此次特展,推出這批老藝術家反映上海解放歷史以及共和國初期國家建設和社會風貌的作品,引起滬上美術界、文化界的關注。昨天的展覽現場迎來了一批特別觀眾,楊正新、毛國倫、梁洪濤、趙豫……他們是上海中國畫院的老一輩畫師們。“這些畫作平時大多鎖在庫房,有的作品就連我們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老先生們對于現實題材的提煉、探索,令人佩服。”77歲的老畫師趙豫告訴記者。

“這些作品在技術層面或許未必那么完美,但那種真誠、質樸、飽含熱情的筆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藝術最本質的內容。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思想,這種藝術上的精神遠遠超越技術上的要求。這也給我們今天的藝術家在往后探索中國畫發展以新的啟示。”上海中國畫院院長施大畏說。

從文人傳統到描繪現實的筆墨轉換,成就美術史上特有的“新國畫”

驚嘆,是很多觀眾面對此次展覽發出的最大感慨。新中國成立以前,國畫家們畫的都是清逸的花鳥、幽遠的山水、嫻雅的仕女……難以想象,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如何表現現實生活,尤其是現代化建設題材的現實生活。偏偏,老一輩國畫名家們用各自的嘗試與創新,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他們所畫的,是那個時代的黃鐘大呂,也是人民的身邊風景,筆底凝結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這樣的探索使得中國畫的藝術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就了美術史上特有的“新國畫”“新山水畫”。“傳統國畫有太多程式化的套路。從文人傳統到表現現實,這樣的筆墨轉換相當大,也相當有難度。”上海中國畫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陳翔說。

一幅1959年的作品《綠化都市》,是時年67歲的朱屺瞻創作的。這是他取材于人民公園的寫景之作,從中即能看到探索城市新生活的藝術風格創造。畫中的國際飯店等高樓、掛著“長辮子”的電車、馬路上熙來攘往的行人等,都是傳統國畫鮮少表現過的,畫家卻別出心裁地采用了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的一些透視法。比如,他以“深遠”視角繪前景中綠樹蔥蘢的人民公園,又以“平遠”視角繪國際飯店。俞子才創作于1959年的《挑燈夜戰》,聚焦的是工地上的腳手架,他竟然以簡練概括的墨筆為底、敷設淡彩的畫法來表現;林風眠上世紀50年代畫的《軋鋼》中,鋼鐵雖給人剛堅之感,畫家卻以獨具個人風格的描繪,為畫面平添了一份自然柔和的美感;陸抑非1964年創作的《秧擔》,用一擔秧苗以小見大地描繪出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欣欣向榮之感……很多作品都給人新鮮感、親切感。

吳湖帆創作于1965年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尤其堪稱這類創作的經典。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舉國上下振奮不已。吳湖帆這幅作品表現的就是這一特定事件,創作之時他已年過古稀。以原子彈爆炸為對象的繪畫創作,當時在世界上都很罕見,更何況是用國畫來創作。吳湖帆以爐火純青的傳統筆墨,在寫實中將文人筆墨的抽象性意趣推向極致,意外讓畫面獲得幾分抽象表現主義特征。

有了與生活的深度情感連接,使得畫師們技法上的探索與創新水到渠成

為何當年這樣一批創作在今天看來如此生動?或許,我們應該回到它們的創作原點,去看看前輩畫師們是以怎樣的激情擁抱生活,怎樣將真誠與技巧相融于筆端。正因他們心間有了自然流淌的生活感觸,技法上的探索與創新才會水到渠成。

1956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在北京、上海兩地各建立一個中國畫院的設想,把國畫家們凝聚起來。上海中國畫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籌建的,盡管1960年才正式成立,但其實1956年籌建當年就已完成畫師聘任,第一批畫師有69人。“畫院成立初期,畫院畫師每個月拿80塊錢工資,算得上高級知識分子了。當時他們從舊社會走來,進入新中國,進入畫院,有了尊嚴,有了生活保障,切身產生了一種幸福感。這種感受讓他們表現現實生活的這批創作十分真誠。”77歲的老畫師楊正新向記者透露。可以說,黨的溫暖、祖國建設的飛躍發展,對每個畫家都是很大的觸動,成為他們自覺創作的源泉。

值得注意的還有當年這些畫家與現實生活的深度情感連接。75歲的老畫師毛國倫告訴記者:“我是1960年進入畫院的,當時每年都要深入生活寫生采風兩次,到紡織廠、造船廠、茶廠、農村、苗圃……少則半個月,最長的一次三個月,不僅和當地百姓同吃同住,還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每次下生活,都會畫大量的速寫,平均一天畫五六張。這對于現實題材創作,尤其是人物造型方面,是很好的積累。”1964年,20歲的毛國倫與61歲的來楚生合作了一幅《雙生犢》,入選當年的全國美展,那幅孩童們爭睹兩只初生小牛的生動畫面,就來自此前他們在羅店農場采風寫生的經歷。“當時下生活的條件很艱苦,常常背著鋪蓋出發,但每一次大家都感到很興奮。”楊正新說,當時畫師們不僅踴躍貼近生活、描繪生活,還常常輔導群眾業余創作。1958年,江寒汀、鄭慕康、吳青霞等幾位畫師就曾到寶山吳淞輔導群眾業余創作整整三個月,而他自己正是當時的學員之一。

“藝術離不開生活,離不開情感的觸動,離不開勇敢的探索,這些是放在每個藝術家面前的思考課題。”施大畏坦言,共和國走過70年,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需要藝術家用今天的眼光去把這些故事、人物梳理表達出來。“這樣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藝術家更有責任心,懂得怎樣飽含熱情地去表達。”


編輯:楊嵐

關鍵詞:創作 上海 畫院 中國畫 畫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