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明的視角
3月27日,新華社發表的《行久以致遠——習近平主席2019年首訪赴歐洲三國紀實》一文記錄了上述情景。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各國各民族應互相欣賞彼此的文明。而時過境遷,世代更替,留存至今的一件件文物藝術品也成為了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最佳物證。當今人再次面對這些藝術品時,所能感受到的既有其時代特色的藝術光華,更有其飽經滄桑的文人氣息。藝術作品被創作之時或許僅僅是藝術,但是當我們回望歷史時,更能深刻地感知到藝術的價值和其承載的文化意義。
在我國眾多歷史文獻中,石刻文獻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不僅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又保留和傳承了我國歷代書法藝術遺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近日,“中華石刻數據庫”正式上線。據報道,目前已上線專題庫包括“宋代墓志銘數據庫”“三晉石刻大全數據庫”“漢魏六朝碑刻數據庫”等。近年來,石刻文獻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國家也加大了對石刻文獻的保護力度,其中,采用數字化手段對石刻文獻進行處理便是重要措施之一,這樣既可以使石刻文獻的原圖原貌得以永久保存,又可以通過數據庫和網絡手段對墓志文獻進行查閱和發布,避免閱讀原文對石刻造成的損傷。
為期一周的“第三屆畫廊周北京”本周五閉幕,據媒體報道,開幕以來畫廊周吸引了來自27家美術館等非營利機構、海內外畫廊以及企業參與其中,共同探討和推動當代藝術的發展。畫廊歷來被視為涵養藝術資源、扶持藝術新秀的藝術生態鏈中的一環,近年來隨著藝術市場的回潮,人們更多地在談論其面臨的各種挑戰。畫廊周以一種區別于藝術博覽會的形式回應著業界的關切。畫廊周北京執行總裁王一妃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稱:“我們為大家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前提供一種可能性,在全球豐富的選擇中把北京作為一站。”
畫廊周不應只是一個提升行業“曝光度”的形式,更該被看作為業界發展提供的一個反思和探討的契機,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向普通人展現行業收藏的某種傾向,在一定意義上,它還能夠呈現今天的藝術創作在市場面前的最新姿態。而如果我們能夠跳出眼下,從文明的視角回看藝術,將更能懂得為何收藏,收藏什么。
編輯:楊嵐
關鍵詞:藝術 文明 石刻 視角 文獻